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四维社”和《阜阳青年》杂志

2021-5-6 09:00| 编辑: 谢珊珊 | 查看: 14562| 评论: 0|原作者: 记者 刘培军|来自: 颍州晚报

  核心提示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立《青年杂志》,后来改为《新青年》。从此,中国思想界乃至中国革命,都因这本小小的刊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青年杂志》的发行,也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而在阜阳,1926年初,在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恽代英的领导下,4名在上海读书的阜阳革命青年周传业、吕鼎才、董橙君、李象贤成立了进步团体“四维社”,并以“四维社”名义创办了《阜阳青年》半月刊。刊物一共出了8期,对于宣传革命思想、马列主义,唤起青年参加革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上海编印《阜阳青年》杂志
  
  近日,市政协文史馆党史研究员、颍东区党史研究室党史研究员刘玉玺向我们介绍了其中的故事。
  
  “根据资料记载,之所以叫‘四维社’,有两个含义。”刘玉玺介绍,一是取管子《牧民篇》“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有挽狂澜于既倒、解民于倒悬的拯救社稷苍生之意;二是由他们4名青年发起组织的。随着“四维社”的成立,《阜阳青年》杂志也于同期创办。
  
  4月15日出版的《阜阳青年》创刊号明确提出其宗旨:揭露执政当局腐败无能和黑暗统治,号召青年学生投入斗争的洪流。刊物由臧克家题字,恽代英在祝词中要求阜阳的青年“纳桑梓于绳规,返阜民于朝阳,本礼义以为经,洁廉耻以为纲”,并祝愿刊物如“红日初升,其道大光,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等,刊物封面则由当时在上海美专读书的阜阳人吕霞光设计绘画。
  
  《阜阳青年》杂志社址在上海持志大学,为16开新闻纸铅字印刷,由“四维社”成员利用课余或晚上自费编印,在上海和阜阳等地公开发行,并在阜阳组稿,共产党员张蕴华、乔锦卿等曾在刊物上发表文章。《阜阳青年》杂志的发行在阜阳中学生及知识青年中影响很大,像一把时代号角,发出震耳发聩的呐喊。
  
  五卅惨案一周年之际,周传业以寒沙为笔名,写了《五卅运动后国民应有之新觉悟》的专论,指出了运动的积极影响和深远意义,阐明了工人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军,中产阶级是革命的同盟军,号召人们从血的教训中总结经验教训,“要使人们努力研究这次运动的失败原因,想出改进的方法”。
  
  遭到反动统治阶级的仇视
  
  董橙君是阜阳县插花庙人,1924年,他和周传业同赴上海,考入上海持志大学,同年冬,经周传业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他负责《阜阳青年》的编辑、校对并担任《照妖镜》专栏主编,曾以橙君、警霜、木瓜为笔名,写过《平民教育的真义》《前县长徐磊生捐款支配谈》等进步文章。
  
  1992年版《中国共产党安徽省阜阳县组织史资料》,收录了董橙君关于这段经历的回忆:“(办杂志的)经费是俺四个人负担,我拿的钱多些。写稿也多是俺四个人,印刷的地点在闸北江湾路上海大学附近一个弄堂里。李象贤的笔名叫希民,吕鼎才笔名叫小青。”“《阜阳青年》是半月刊,我当编辑又当校对,出了8期。”
  
  《阜阳青年》的创办,得到当时阜阳进步青年学生的爱护和好评,却遭到反动统治阶级的仇视。反动统治者通过淞沪警备司令部捏造罪名逮捕了周传业,迫使该刊于1926年下半年停刊,一共出了8期。
  
  周传业参与魏野畴发动的阜阳四九起义,后失败,因身份暴露而转入地下斗争。1926年底,旅外学生郭铸九、李象贤、周传业、周传鼎、董橙君、吕鼎才、吕浩汝等先后返回阜阳,12月中共阜阳临时支部成立。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