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10年前完成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大型刻铜作品《民族魂》后,今年5月,国家级非遗项目“杜氏刻铜”代表性传承人杜平,又开始创作抗战主题系列刻铜作品,向即将到来的抗战胜利80周年献礼。 杜平正在创作 7月28日,记者来到“杜氏刻铜传习基地”,见到了正为“抗战”系列刻铜作品进行收尾工作的杜平。与10年前完成的刻铜作品《民族魂》(长170厘米、高60厘米)不同,此次创作的“抗战”系列作品,虽然单幅尺寸较小,但数量更多,包含《八女投江》《狼牙山五壮士》《哈达铺会议》《平型关大捷》《赵一曼》《杨靖宇》6幅作品。 目前除作品《杨靖宇》尚在收尾阶段外,其余5幅作品均已完成。每幅作品都生动展现了抗日战争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抗日战场上英勇斗争的壮烈场景。 杜平告诉记者,今年5月,他接到文旅部门通知,要求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创作一批反映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作品。接到任务后,他立即投入创作,通过查阅大量史料,最终选定《平型关大捷》等6个经典战争场景和英雄人物作为创作主题。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杜平深知这次创作的重要意义。他夜以继日地工作,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创作中。创作最紧张时,他曾连续刻铜十多个小时。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这批作品终于在7月下旬陆续完成。 通过个人社交平台,杜平将创作过程分享至网络,吸引了很多人士前来参观,其中大学生群体尤为踊跃。阜阳师范大学和滁州学院多个院系学生陆续到访,累计接待近300人次。传习基地成了生动的“思政课堂”。 “每当大学生前来参观,我都会特别强调,这些英雄才是我们真正的偶像,才是我们最该追的‘星’。”杜平动情地说,尤其是《八女投江》中的八位女战士,都正值青春年华,最小的才十几岁。“正是对祖国和民族的无限热爱,让她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为国捐躯。” 杜氏刻铜技艺起源于清末民初。2014年,该技艺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8年5月,杜平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