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治淮:“蓄泄兼筹”保安澜

2021-6-20 12:45| 编辑: 蜗牛先生 | 查看: 17708| 评论: 0|原作者: 安耀武|来自: 安徽日报

烈日灼灼、天空湛蓝,站在通往王家坝镇的蒙洼大桥上远眺,记者看到在王家坝至临淮岗段行洪区调整及河道整治工程蒙河分洪道拓浚工程施工现场,挖掘机一字排开,运土车来回穿梭,计划工期36个月的淮河干流王临段工程正有序施工。这项工程是进一步治理淮河的38项骨干工程之一。

  去年7月20日,王家坝闸开闸蓄洪,为保淮河安澜作出巨大贡献。洪水过后的11月份,王家坝闸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全面检修,淮河干流王家坝至临淮岗段行洪区调整及河道整治工程蒙河分洪道拓浚工程全面展开。

  淮河是中国地理标识,与秦岭构成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全长约1000公里。由于地处中原腹地、南北要冲,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特别是宋代黄河夺淮入海后,“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鱼米之乡,水灾频发,演变为历史上多灾多难的区域之一。

  为全面提高淮河流域防御洪涝灾害的能力,新中国成立以来,遵循毛泽东主席发出的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在“蓄泄兼筹”治淮方针指导下,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上游修建水库、植树造林,以拦蓄为主;中游利用洼地、湖泊兴建行蓄洪区,蓄泄并重;下游疏通河道、加固大堤、挖掘入海新渠道,重在宣泄;全流域建设了大量的水利工程,逐步形成完善了水库、河道堤防、行蓄洪区、调蓄湖泊、入海入江水道等为主的综合工程体系。

  1950年夏季,淮河发生特大洪水。在毛泽东主席的决策指导下,10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发布《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 《决定》下达后,皖北行署和皖北军区立即发出了 《治淮动员令》,阜阳地委、专署成立阜阳地区治淮指挥部,各县也立即成立治淮指挥部,号召动员人民团结起来,为实现毛泽东根治淮河的指示而奋斗,当年冬季便组织18万民工上堤,加固淮河颍河堤防。 1951年春、冬,分别组织了57.7万民工和52万民工上堤,对蒙洼蓄洪区、西淝河、茨河、赵王河、新河、乌江等河段进行治理。

  家住颍上新集、深受洪水泛滥之苦的李秀英主动请缨,带领26个姐妹组成“女子民兵突击队”,每人一条扁担一只筐,风风火火地走上了治淮工地。润河集修建蓄洪分水闸时,李秀英把3岁多的女儿丢在家里,坚持每天上工地。她不怕苦,挑重担,曾不止一次累倒在工地上。有人劝她回家休息,但都被她果断拒绝。工地广播站报道了她的事迹,李秀英成了治淮工地上人人皆知的先进典型。她的事迹不仅被拍成纪录片,肖像还上了1951年第9期《人民画报》封面。

  1950年至1951年的治淮是伟大治淮工程的开篇,它为以后的治理淮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重要经验。

  1953年1月10日,王家坝闸动工兴建,工程于当年汛前竣工。中央从全局出发,在淮河设置了第一座蓄洪区——蒙洼蓄洪区,淮委对蓄洪区作了规划设计,主要工程包括修筑淮、蒙圈堤95公里,开辟蒙河分洪道,建王家坝进水闸、郜台子退水闸等一系列工程。

  “从蒙洼蓄洪区诞生的那天起,保淮河安澜就成为它的光荣使命。 ”据时任王家坝闸工程施工处副主任的陈亚光回忆,王家坝闸开工时动员了3200多名民工开挖闸基,共花了20天时间,完成土方4.7万立方米。

  由于当时许多人都不了解大闸工程的样式,设计人员指导木工先做一个大闸模型,让大家看看样子,心中有数。施工中,从设计形式、施工方法、先后次序到专业分工、劳动组合等,每做一项工作都要经过仔细研讨,以保证工程质量。历经千辛万苦,工程在1953年汛前竣工。 1954年,淮河发生大洪水,王家坝闸在它刚建成的第二年就开闸蓄洪。据统计,王家坝闸建成至今,68年来已经有13个年份16次开闸蓄洪。

  70多年来,党和国家对治理淮河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央和地方加大了治淮投入,全流域掀起了第二次治淮高潮。在防洪上,整治、修筑了淮、洪、颍、泉等骨干河道干支堤防1000多公里。开辟了南润、润赵、邱家湖、唐垛湖4处行洪处,兴建了蒙洼蓄洪区,开挖了茨淮新河,在行洪区建设庄台304处,解决了12.6万群众安居问题。在灌溉上,淮河、颍河、茨淮新河兴建了一批水利枢纽、节制闸,为农业提供了灌溉水源。(记者 安耀武)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