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南县老观乡:嘱托变信心 水中去“捞金”

2021-8-12 19:47| 编辑: 深海 | 查看: 27902| 评论: 0|原作者: 刘静文|来自: 安徽商报

  芡实很好,可以祛湿,我们北方没有。”这是去年8月1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阜南县老观乡芡实种植基地,看望受灾种植户钱会明时说过的话。随后的一年时间,阜南县持续推进蒙洼蓄洪区适应性农业替代传统农业,变水患为水利、变对抗为适应、变劣势为优势,实现了“水中捞金”。
  
  

  
  据了解,老观乡处于蒙洼腹地,是典型的低洼地,群众发展大宗作物产量低、效益差,发展经济作物投资大、风险高。如何变水患为水利,变劣势为优势?当地干部群众在不断尝试、探索中,依托淮河和低洼地,确定发展适应水生环境、经济效益高的特色产业芡实。
  
  

  
  “芡实成了我们的脱贫‘金钥匙’。”阜南县老观乡党委书记王军说,芡实俗称“鸡头米”,属水生植物,可以日常食用,也可以作为中药,被誉为“水中人参”。同时由于当地水体环境好,产出的芡实个大、壳薄、味美、药用价值高,芡实干果加工成米仁,在市场上颇受欢迎,部分产品还出口日韩等国家。目前,老观乡芡实种植面积达2万余亩,形成了集芡实种植、采摘、加工、储存、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
  
  去年洪水期间钱会明种植基地的8000多亩芡实,除了600亩没被水淹,其余全部因为行洪被淹。回想起总书记的殷殷嘱托,钱会明动情地说:“总书记在得知受灾情况后,鼓励我要有信心,继续干下去。总书记的嘱托让我干劲十足,把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打通,带动更多贫困户一起发展。”
  
  发展适应性农业也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增加了劳务收入,部分在家农民流转土地后就地务工,实现了“农民变工人、主业变副业”,人均年增收5000余元。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也盘活了村集体土地、鱼塘等一批闲置资源,目前全乡75%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万元以上,其中康湖村、和台村、老观村三个村2020年的集体经济收入均超过70万元。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相关分类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