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淮河蒙洼变奏曲

2021-8-17 08:32| 编辑: 谢珊珊 | 查看: 43656| 评论: 0|原作者: 记者 方松高 曹亚伟 任刚/文 徐丹丹/摄|来自: 颍州晚报

  立秋时节,蝉声阵阵。淮河蒙洼蓄洪区里,稻田碧绿,荷花盛开,成群的牛羊在蓝天白云下悠闲地觅食。
  
  去年这个时候,淮河汛情严峻,素有“千里淮河第一闸”之称的阜南县王家坝闸开启。滔滔洪水涌进闸门,奔腾咆哮,淹没了蒙洼蓄洪区的18万亩耕地和众多道路、房屋……
  
  2020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安徽考察调研,第一站就来到蒙洼蓄洪区,察看淮河水情,情牵淮河安澜;走进田间地头,了解当地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生产等情况;看望慰问受灾群众,送来党中央对蒙洼蓄洪区人民的关心和关爱。
  
  考察期间,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蒙洼蓄洪区发展擘画蓝图。
  
  千里淮河,浪花激荡。一年来,蒙洼蓄洪区的广大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行,正在一步步地将蓝图变成现实。
  

  变!总书记的嘱托记心间,西田坡成了“打卡地”
  
  8月13日,河南省商丘市民熊青峰和朋友来到蒙洼蓄洪区,驱车直奔曹集镇西田坡庄台。
  
  庄台,是蒙洼蓄洪区一种特殊的景观。为避免家园被肆虐的洪水淹没,沿淮群众靠着肩挑手提、车拉筐运,硬是筑起了一个个高高的台子。始建于1953年的西田坡庄台,于1991年加高加固后,形成了海拔30.6米的安全居住区。
  
  带着熊青峰一行参观庄台时,村民郭国青说起了习近平总书记去年来考察的情景。
  
  “总书记不仅关心我们现在的生活,还操心蓄洪区今后的发展,指出要根据蓄洪区特点安排群众生产生活,扬长避短。”总书记的嘱托,郭国青和乡亲们牢牢记在心上,一早就谋划着把“庄台文旅观光”当成产业做起来。
  
  郭国青们的想法,缘于庄台独特的地形和优美的自然风光。蒙洼蓄洪区地势低洼,蓄洪时庄台犹如海中孤岛。洪水退后,一望无际的河滩地上,水系纵横,农田、草地被切割成块状,既有江南水乡的韵味,又有塞上草原的气质。
  
  “肥沃的土地发展特色种植、采摘,连片的河道、水塘从事家禽养殖、垂钓,庄台上建农家乐和民宿,靠近淮河的滩涂上野草丛生,是牛羊的天然牧场。”多方权衡、几经筹划,郭国青在庄台上开办起农家乐,起名为“西田坡人家”。
  
  开业3个月来,生意一直不错,平时每天接待50人左右,周末时甚至可达100多人。眼看着光景越来越好,郭国青和妻子正筹划着租用其他村民的老屋和水塘,进一步扩展民宿和休闲垂钓等项目。
  
  郭国青的信心,来自西田坡庄台名气的提升以及持续增加的游客。当下,这里已成为追寻王家坝抗洪精神的重要“打卡地”。一年来,西田坡庄台游客突破了8万人次,旅游高峰期日接待游客上千人次。近的,来自周边乡镇;远的,则来自新疆、内蒙古、江西等地。
  
  当地党委政府也依托庄台这种特殊景观,积极挖掘蒙洼蓄洪区的“红色资源”“抗洪资源”,制定发展规划。“十四五”期间,阜阳市将大力推进沿淮乡村旅游业发展,实施王家坝淮河抗洪纪念馆、西田坡精品庄台、蒙河水禽湿地观光区、蒙洼大桥湿地观光点(花海风车营)、郑台孜淮河乡居度假区、刘郢风情庄台、杞柳创游主题公园等项目。
  
  西田坡庄台红红火火,其它庄台也不甘落后。王家坝镇李郢村郑台孜庄台上,“农家客栈”的招牌分外醒目。村民郑应友利用自家楼房开了这家民宿,还设有餐饮“稻香鱼馆”,推出土鸡、野菜等蒙洼特色美食。每到周末或假期,游客络绎不绝,一家人忙得不亦乐乎。
  
  “我们的生活变化为何这么大?源于总书记指明的方向,源于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参观结束时,郭国青对熊青峰说。
  

  变!庄台美如画,生活不比城里差
  
  郭国青和郑应友忙着接待游客时,郑台孜庄台居民郑继超正在收拾自家的小菜园。73岁的他身板硬朗,脸上乐呵呵的。庄台干净整洁,路边绿树成荫、鲜花盛开。
  
  “家里住的是楼房,吃的是自来水,垃圾定点投放,专人清运。城里有啥,咱庄台就有啥,生活不比城里差。”郑继超提着篮子走回家,把红辣椒、紫茄子、青豆角、绿韭菜码进冰箱,房间里开着空调,让人一点也感觉不到天气的炎热。
  
  今天的生活,郑继超以前想都不敢想。他家门前还保留着一段土坯房的残墙——这是村民郑继松的老屋,修建于1979年。那时候,蒙洼蓄洪区群众建房时买不起砖,于是用黏土作为墙体材料。每次蓄洪,房屋长时间浸泡在水中,黏土哗哗地往下掉,直至轰隆一声倒塌。村民睡觉时,都要闭一只眼睁一只眼,害怕被埋进倒塌的房屋里。
  
  时光荏苒,这样的房屋如今在蒙洼蓄洪区已经绝迹,郑继松家的老屋也只剩下这一段断壁。后来,当地建造了一个玻璃房将其罩住,作为庄台变迁的见证,教育后辈儿孙。
  
  “现在的好日子怎么来的?是党和政府带着大伙干出来的。”西田坡庄台村民刘之彬,清楚地记得几年前的样子:庄台面积小,随着人口的增长,墙挨墙、房挨房、人挤人,污水横流,“抬头一线天,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到处是泥巴,一到晚上睁眼瞎。”
  
  近年来,阜阳市大力推进蒙洼蓄洪区131个庄台人居环境整治,每个庄台按照“绿化、亮化、净化、硬化、美化”标准,因地制宜建设小广场,配套公厕、污水处理等设施,15万多名庄台群众的居住环境得到了根本改善。
  
  庄台环境美了,村民的素质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一年来,大量游客涌入庄台,村民的言谈举止更加文明——路面上的垃圾有人捡,广场上的健身设施有人修,田里、河中的野生动物有人保护。春季,这里万亩油菜花盛开,美不胜收;夏季,池塘伴细柳,白鹭戏绿水,引来八方游客。
  
  庄台的变化还在继续。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指出,要引导和鼓励乡亲们逐步搬出去,确保蓄洪区人口不再增多。
  
  阜阳根据蓄洪区特点,制定了蒙洼蓄洪区居民外迁补助政策,有序引导群众主动搬出。洪水退后,王家坝镇和谐庄台村民张洪海就加快了搬家的节奏,今年正式搬迁到王家坝村安置区。
  
  三室两厅,整洁明亮,张洪海对这个新家十分满意。原来居住的庄台上,三间小平房里他娶妻生子,度过了大半生。今昔对比,天壤之别。
  
  据统计,2020年蒙洼蓄洪区有4004户、1.5万人搬离了庄台。
  
  安居、生产、就业……蓄洪区群众的事,习近平总书记牵挂在心,念念不忘。
  
  王家坝村安置小区百米之外,是红亮箱包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去年总书记到该公司考察时,公司只有97人,一年后,工人已增加至136人,其中脱贫户增加了14人。
  
  小区里安居,工厂里乐业。移民搬迁的庄台农民纷纷成为产业工人、销售经理等,不仅增加了收入,而且有了企业办理的社保和免费食堂。暑假期间,公司还开设了看护中心,免费看管员工的孩子。
  
  同时,王家坝镇在红亮箱包有限公司周围规划了占地82亩、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的惠民就业产业园。目前,前期的规划、勘测、设计已全部完成。
  
  “以前这里水患严重,是有名的灾窝子。经过70年治理,实现了淮河安澜、人民安宁的夙愿,这是党和国家对人民的承诺,也是我在蒙洼蓄洪区办厂的底气。”红亮箱包有限公司创始人王恒亮说。
  
  淮河从河南省桐柏山奔流而来,孕育了淮河文化。它是千万阜阳人的母亲河,但是,对于这条母亲河,蒙洼人民感情复杂……
  
  资料显示:1949年以前的500年间,淮河流域发生洪水灾害200多次。1950年夏淮河水灾严重,淹没了两岸3400多万亩农田,1300多万农民沦为灾民。
  
  86岁的刘克义是刘郢庄台村民,亲历那一年的洪水肆虐。“老人被年轻人扛在肩上转移,孩子被大人背在竹筐里离开家园,大片的房屋倒塌,女人们一边走一边哭……”
  
  善治国者,必善治水。淮河成为新中国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
  
  1950年10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发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1951年春,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
  
  阜阳人民积极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1950年冬季组织18万民工上堤,加固淮河、颍河堤防。1951年春冬两季,分别组织57.7万民工和52万民工上堤,对蒙洼蓄洪区、西淝河、茨河、赵王河等工程进行治理。
  
  时年23岁的李秀英作为民兵代表,带领全村26名妇女组成“女子突击队”奔赴治淮一线。工地上,李秀英一条扁担一只筐和男民工比着干,曾在一个下午连续挑断了4根扁担。1951年国庆前夕,李秀英作为全国治淮劳动模范代表,应邀列席全国政协一届三次会议,并获得毛主席的亲笔签名。这,成为她一生的骄傲。
  
  1953年7月14日,千里淮河第一闸——阜南县王家坝闸竣工。
  
  在王家坝抗洪纪念馆内,陈列着7位治淮英雄的照片和事迹简介等,李秀英和时任阜南县县长、治淮指挥部总指挥的唐立全名列其中。
  
  唐立全绝大部分时间都和广大干部、民工、工程技术人员吃住在一起,对工程质量要求特别严格。他说:“治淮是造福于人民的国家大计,如果不能保证质量,上对不起国家,下对不起人民,也对不起我们做人应有的良心。”
  
  为了工程建设,他没有时间陪刚生下孩子的妻子。一个多月后,唐立全才知道儿子不幸夭折的消息……
  
  纵横英雄气,千里铸丰碑。
  
  70年来,蒙洼人民奋力与自然灾害抗争,积累了宝贵经验,形成了可歌可泣的王家坝精神。而随着治淮工程的扎实推进,沿淮人民面对水患也愈发从容。
  
  1968年王家坝开闸蓄洪,土质庄台损毁,房屋坍塌,刘克义把3岁的儿子装进木盆里,蹚着齐腰深的水紧急转移。群众缺衣少粮,党和政府出动飞机,投送馒头等食物。
  
  2003年蒙洼蓄洪区启用,1.9万名群众紧急转移。2020年淮河洪水中,蒙洼蓄洪区只有2000多名群众转移。洪水围困庄台时,刘克义躺在竹椅上,吹着风扇,衣食无忧,还有村医按时上门问诊。
  
  “要把治理淮河的经验总结好,认真谋划‘十四五’时期淮河治理方案。”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重若千钧。
  
  阜南县近期出台了《水利发展“十四五”规划》,谋划了总投资规模超过91亿元的工程,涵盖防洪除涝、供水保障、水生态修复、水利信息化等。2020年汛期后,王家坝闸管理处对水闸自动化系统升级改造,实现了上下游水位、闸门开度等数据的自动采集和分析,以及水闸桥头堡远程集中控制,防汛抗洪、防灾减灾能力显著提升。
  
  另据了解,水利部也初步谋划实施一批基础性、枢纽性、流域性的重大工程,全面提升淮河的安全保障能力。目前,淮河干流王家坝至临淮岗段行洪区调整及河道整治工程已开工建设。
  
  变!“我们的家乡,我们当然要建设好”
  
  与洪水等自然灾害的斗争还在继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个斗不是跟老天爷作对,而是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积极应对自然灾害,与自然和谐相处。”
  
  多年前,遇到洪灾,蒙洼群众纷纷外出务工,弥补灾害损失。去年王家坝开闸蓄洪,王家坝村村民周家保则从外地往家中跑。洪水刚退,他就和家人带着政府免费发放的萝卜种子到地里补种。当年亩均产量达3000多斤,纯收益达1000多元。
  
  变“水害”为“水利”,这是蒙洼人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智慧。他们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水生蔬菜种植、水禽养殖、草畜禽养殖等适应性农业,形成了“深水鱼、浅水藕、滩涂洼地植杞柳,鸭鹅水上游,牛羊遍地走”的业态格局。2020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000元左右。2012年这个数字仅为4400元左右,年均增长9.6%。
  
  “以前提起王家坝精神,更多的是讲牺牲,讲奉献。现在我们是在顾全大局的基础上,自强不息,尊重规律,谋划乡村振兴和蒙洼的发展。” 阜南县王家坝镇党委书记余海阔说。在这里工作8年,他亲眼见证了蒙洼的变化。
  
  作为一名基层干部,余海阔当下专注的是,如何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
  
  更大的力度,来自阜阳市委市政府。“十四五”期间,阜阳市继续加大对淮河行蓄洪区项目、资金等倾斜力度,大力推动安全饮水、水利、交通、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积极发展沿淮适应性产业,大力度招才引智,助力蒙洼蓄洪区的乡村振兴。
  
  “我们的家乡,我们当然要建设好。”这是王恒亮返乡创办红亮箱包有限公司时的初衷。眼下,他正极力促成与长虹集团的合作,不断拓展新路子,为乡亲们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为达成这一目标,王恒亮近期一直在阜阳与合肥之间往返奔波。每次途经王家坝闸时,他总忍不住往车窗外看去。夏季淮河水位上涨,激流奔涌而下。王家坝闸巍然屹立,稳固如山。
  
  千里淮河第一闸,骇浪惊涛都不怕!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