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长淮奔流更安澜

2021-8-19 08:34| 编辑: 刘黎 | 查看: 25045| 评论: 0|原作者: 记者 张凯培|来自: 阜阳日报

立秋时节,阜南县王家坝闸周边,满目葱茏,风光秀丽。 记者 庞诚 摄

      时间是最伟大的作者,总会精彩记载历史的闪耀时刻。
  
  2020年8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到安徽考察,首站来到阜阳市蒙洼蓄洪区,带来对蓄洪受灾群众的深切关怀,对颍淮大地逐梦安澜、推进高质量发展提出谆谆嘱托、殷殷期盼。
  
  时间是最伟大的作者,总会忠实记录奋斗者的铿锵足迹。
  
  一年来,千万颍淮儿女用心感悟关心关怀,时刻铭记期望嘱托,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努力拼搏、砥砺前行,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的答卷。
  
  即日起,本报开设“践行嘱托的阜阳答卷”专栏,以系列报道的方式,全景展现阜阳干部群众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的生动践行和取得的不平凡业绩,向总书记报告,请总书记放心。
    
  波澜壮阔的治淮进程中,注定留下这重要而深情的时刻——
  
  2020年8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到安徽考察,首站就来到蒙洼蓄洪区,看望蓄洪受灾群众,为新时代淮河治理把脉定向。
  
  其时,距“千里淮河第一闸”阜南县王家坝闸时隔13年再度开闸向蒙洼蓄洪区泄洪、19.5万名蒙洼群众为保上下游安全又一次作出巨大牺牲,还不到一个月。
  
  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详细了解淮河治理历史和淮河流域防汛抗洪工作情况。他强调,淮河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70年来,淮河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防洪体系越来越完善,防汛抗洪、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高。要把治理淮河的经验总结好,认真谋划“十四五”时期淮河治理方案。
  
  深情嘱托,牢记心间;殷切期望,催人奋进。
  
  一年来,颍淮儿女着力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加快推进重大水利工程设施谋划和建设,进一步完善防汛抗洪体系、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翻开了淮河安澜的新篇章。
  
  丰碑矗立,水进人退愈从容
  
  八月的蒙洼,秋实遍野,平静守望着奔流而下的淮河。
  
  历史上淮河水患频繁,让沿淮人民饱受磨难。
  
  新中国成立后,治淮翻开新的一页。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作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后的70年间,一轮轮治淮热潮不断掀起,一项项治淮工程建设持续推进,淮河防洪保安体系逐步健全,安澜之梦渐行渐近。
  
  蒙洼,就是见证。
  
  这片面积180余平方公里的区域,就像是淮河上中游交汇处的一个大口袋,以王家坝闸为“口”,随时准备装下威胁上下游的洪水。
  
  “淮河两头翘、中间洼,上、中游以王家坝闸为界,上游坡陡水急,落差达178米,洪水来时又急又快;而从王家坝闸到江苏洪泽湖的中游,落差仅16米,河道平缓,狭窄弯曲,洪水宣泄不畅。治理淮河,必须在中游选择一个地方作为蓄洪区,蒙洼义不容辞。”阜南县王家坝抗洪纪念馆负责人马奔介绍,作为淮河流域第一个蓄洪区,蒙洼蓄洪区1951年兴建以来,已在13个年份16次蓄洪。
  
  上保河南、下保江苏、中间保安徽,蒙洼一次次作出牺牲奉献,敞开胸怀、接纳洪水。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丰碑巍巍矗立,水进人退中,蒙洼人愈发从容。
  
  以往,只要一蓄洪,蒙洼蓄洪区内往往数万群众带着家当、牵羊拖牛大转移。1968年蒙洼蓄洪,部分庄台损毁、房屋坍塌,阜南县王家坝镇刘郢庄台居民刘克义把3岁的儿子装进木盆,蹚着齐腰深的水在慌乱中转移。35年后,蒙洼蓄洪区又一次启用,有1.9万人紧急转移。
  
  2020年7月,淮河汛情凶猛,王家坝闸再度开闸向蒙洼泄洪。开闸前,只有居住在低洼地带的2000余名群众需要转移。从接到转移指令到人员、财物全部安置,仅用了7个小时。洪水包围庄台时,86岁的刘克义躺在竹椅上,吹着风扇,衣食无忧,还有村医按时上门问诊。王家坝开闸后的5个小时内,阜阳市境内的另外3个行蓄洪区也接连启用,蓄洪期间全市无一人伤亡。
  
  70年来,一批批治淮骨干工程的建设投用以及精准调度、科学防洪能力水平的显著提升,让淮河应对洪涝灾害更加从容不迫,为淮河沿岸百姓安居乐业提供了可靠保障。
  
  “虽然不少群众受了灾,但总的看,一批重大水利设施发挥了关键作用,防洪体系越来越完善,防汛抗洪、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高,手段和资源也越来越丰富,在科学调度下,不再手忙脚乱。”2020年8月18日,在王家坝防汛抗洪展厅,习近平总书记详细了解淮河治理历史和淮河流域防汛抗洪工作情况后如是说。
  
  长缨在手,力保大河更安澜
  
  一项总投资18.37亿元的重大水利工程,从项目单位入驻到正式开工,需要多长时间?在阜南县,淮委王临段工程建设管理局局长张卫军有了新答案——只要3个多月。
  
  2020年,王家坝开闸泄洪后的4个多月内,阜阳境内接连上马淮干王临段整治工程和洪汝河治理工程。两项工程同为2020-2022年国家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和38项进一步治淮工程,总投资达到45.37亿元。其中,淮干王临段整治工程,将使淮河干流王家坝至临淮岗段行洪流量,从目前的6700-8700立方米/秒提高至7400-9400立方米/秒,不仅能够更好保障淮河安澜,也能大大降低蒙洼蓄洪区的启用几率。
  
  “看着洪水涌进老百姓的家园,我们都备感责任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到蒙洼考察后,大伙更是铆足了劲儿,希望早日把工程建好,请总书记放心、让群众安心。”张卫军说,淮干王临段整治工程项目部去年7月份进驻阜南,当年10月正式开工。“这么大的工程,这么短的时间就实现开工,这是我所经历项目中的第一个。”
  
  多年不遇的淮河洪水,没有打乱治淮兴水的脚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一年来,颍淮儿女全面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加快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步伐,不懈推进大河安澜之治。
  
  “国字号”水利工程之外,这一年,阜阳市累计完成了王家坝等7个基础设施和公益性设施项目应急恢复建设,81处水毁水利工程设施也全部修复。
  
  千里淮河“定盘星”——王家坝闸,去年汛情后第一时间对水闸设施设备及上下游地形进行全面检查检测,对上游块石护底、下游岸坡、冒水孔、桥头堡等进行修复和加固。为提升精准监测和调度水平、更好发挥防洪减灾作用,大闸还实施了自动化系统升级改造,实现了从供电系统、启闭设备到观测设施的全部自动化。
  
  “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温暖着颍淮大地,也激励着我们更加努力、保障淮河更加安澜。”省淮河河道管理局王家坝闸管理处主任张家颍说。
  
  继往开来,治水兴水扬新帆
  
  2021年的汛期,颍淮水情雨情再次挑动人的神经:自入汛至7月7日,阜阳先后5次大范围降雨,平均降雨量327.9毫米,比常年同期增加31%。特别是7月4日8时至7日8时,全市平均降雨量101.6毫米,比常年同期增加219%。受此影响,淮河、洪河水位明显上涨。
  
  这一次不再是挑战,应对的万全之策早已备下:汛期前,阜阳14处在建开口工程全部复堤,118扇铸铁防洪闸门均通过安全“体检”,市级组织防汛抢险机动救援队伍19支264人,群众性巡堤查险队伍超过3万人,雨情水情监测预报预警及时准确,工程调度和应急物资准备也提前展开针对性部署……
  
  过去一年,阜阳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认真总结治理淮河的经验,认真谋划“十四五”时期淮河治理方案,进一步完善防汛抗洪体系、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奋力书写新时代治水兴水答卷。
  
  防汛重防,预报预测越精准,防汛决策就能更科学、水利工程调度就能越精细。今年,阜阳着力健全雨情、水情、汛情预报预测和防汛会商、综合研判机制,以预报、预警、预案能力提升,促进防洪减灾保安能力提升。
  
  阜阳市“十四五”规划纲要还明确,今年起,加快淮河干流及主要支流治理、行蓄洪区安全建设、洼地治理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推进重要河道堤防达标建设和生产圩分类整治,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和大中型涵闸除险加固,加快5县 (市)城市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到2025年,力争淮河及颍河、泉河、洪汝河等主要支流达到规划确定的防洪标准,中小河流防洪标准达到10-20年一遇,阜城防洪标准达到50-100年一遇、县城达到20-50年一遇。通过有效提升水利减灾、水资源保障等能力水平,初步形成现代化水治理体系。
  
  去年蒙洼蓄洪后,王家坝镇和谐村实施了清淤项目,并建了一个节制闸、一个提水站。“河道疏通,涝的时候水就容易排出去;节制闸和提水站,则方便群众在旱的时候取水灌溉,旱涝保收。”在和谐村党支部书记刘杰看来,顺应自然规律、实现人水和谐相处,这就是饱受水患之灾的蒙洼,圆梦安澜的新起点。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