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平原 查看内容

天山脚下望长城

2025-8-29 10:23| 编辑: 朱大虎 | 查看: 932| 评论: 0|原作者: 张四喜|来自: 阜阳日报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脚下是故乡。”万里长城自山海关“龙头”起始,至嘉峪关“龙尾”,恰似一条跌宕起伏又曲折逶迤的巨龙,横亘在祖国北方和西部广阔大地上。而“龙尾”却静止于祁连山脚下,似乎畏于茫茫戈壁沙漠,再无力量西向延伸,只得静默贴伏于大地,回望神州万里河山。

  初夏时节,循着《苹果香》歌声,我来到天山腹地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来到伊犁河畔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望着远去的伊犁河水,脑海里浮现出上世纪90年代初看过的央视纪录片《望长城》里的镜头:主持人焦建成刚登上热气球吊篮,准备去空中俯拍一年一度的锡伯族“西迁节”——他正是锡伯族人。场地外围,他的父母终于找到了许久未见的儿子,两人上前紧紧抱住儿子,激动的泪水打湿了儿子的脸庞。这感人的一幕让我记忆深刻,也让我记住了这个骁勇善战、小而不弱的民族,以及200多年前那次伟大而悲壮的西迁历史。

  这支从东北白山黑水间迁徙而来的族群,已在这片温润肥沃的土地上生活了200多年。他们把这里当作家乡,为金黄的小麦即将丰收而欢欣鼓舞,为秋季的瓜果飘香而尽情歌唱。1954年成立锡伯族自治县时,他们选择了“察布查尔”(锡伯语意为“粮仓”)一词,足见人们对脚下土地的热爱与自豪。当初,他们的祖先不远万里、历经千辛万苦西迁至此,肩负的正是屯垦戍边的使命。五千多人的西迁队伍在此组建锡伯营,自清朝乾隆年间起,成为清王朝西部边陲内平叛乱、外御强敌的重要军事力量。

  “寒驿远如点,边烽互相望。”近年,考古工作者在天山南北发掘出许多汉唐时期的烽燧,如尉犁县孔雀河烽燧群故址等,证实了边塞诗人笔下的历史纪事。这些已发掘和未发掘的大量古代烽燧遗址,被确定为中国长城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这是万里长城的西向延续,更是长城内涵的深度扩展。

  察布查尔没有长城,我却看见一道无形的长城,在历史的时空中若隐若现,在伊犁河畔起伏盘桓……

  伊犁河水滚滚向西,似在诉说这片土地上故事的传奇与悲壮。天空蔚蓝,小鸟欢唱。那拉提草原蜿蜒起伏的草坡上缀满黄白相间的小花,微风携着清香,诠释着伊犁河谷人们生活的富足、安逸与对美好未来的期冀……

  屯垦戍边举措始于秦汉,历代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王震将军带领官兵进驻新疆,就地屯垦,“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开启了新中国屯垦戍边的新篇章。上世纪50年代初,来自五湖四海的女兵被征召到遥远的新疆,让天山南北成为共和国疆域里一片炽热的土地。官兵们建设边疆、扎根边疆、保卫边疆,在西部疆域铸就新的钢铁长城,拱卫祖国西北边陲,护佑年轻共和国的最初梦想。“八千湘女上天山”留下亘古传奇;一批又一批山东女性,从渤海之滨来到位于祖国西北边陲的新疆,在开发新疆、建设新疆的同时,把《谁不说俺家乡好》的旋律唱响天山南北、戈壁沙漠。这些年轻女性后来大多成为“戈壁母亲”(在兵团结婚生子,定居边疆),把一腔纯真的爱献给了祖国与西部辽阔大地。

  站在石河子市军垦博物馆广场前的王震将军雕像下,不禁心潮澎湃又浮想联翩。偌大的军垦博物馆早已装不下半个多世纪的光荣与梦想,装不下万里疆域的风云激荡和他们创造的辉煌。他们是长城的真正守望者:守望大漠孤烟,守望雪山高原,守望万里边疆的安宁,守望共和国的每一个黎明……

  从古代到现代,从历史到未来,他们用坚实的臂膀挽成一道任何力量都无法逾越和摧毁的无形长城,肩负起建设边疆、戍守边疆的历史使命。

  长城,早已成为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精神与坚强意志的象征。它像一条金色丝带,把56个民族紧紧联在一起。当中华民族遭遇最危险的时刻,“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正是万里长城精神的真谛!

  致敬每一位屯垦戍边的战士!致敬每一位建设新家园、守护第二故乡的建设者!致敬天山脚下过去、当代及未来一代代的“长城”守望者!

  我驻足天山脚下,远方传来那首熟悉的歌谣: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脚下是故乡…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