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颍泉区行流镇退役军人服务站举办“浪漫鹊桥,军魂永驻——重拍旗袍照、全家福暨七夕节文艺演出”活动。23对退伍老兵夫妇受邀观看文艺演出,并手捧“旗袍照”合影留念。 当天,行流镇退役军人服务站准备了丰富多彩的七夕文艺节目,舞蹈、歌曲、快板书、模特走秀、戏曲、乐器演奏、合唱等轮番上演,精彩的表演让老兵夫妇连连称赞。 演出结束后,冲洗出来的“旗袍照”便分发到他们手中,令他们惊喜不已。 退伍老兵吴子云夫妇就是其中一对。“两天前接到通知,让我们到镇退役军人服务站拍‘旗袍照’。我们赶到后,我穿上‘65式’军服,我爱人穿上旗袍,由专业摄影人员为我们化妆、拍照。今天拿到照片,看到照片上的自己仿佛年轻了十几岁,我俩特别开心。”吴子云告诉记者。 吴子云今年72岁,家住行流镇新闸村,1976年入伍,在沈阳铁道兵某部服役,1981年退伍。爱人赵敏现年71岁,家住伍明镇王营村。1980年吴子云回乡探亲时,两人经人介绍相识,并于当年底成婚。婚礼仪式非常简单,赵敏身穿粗布衣服,骑着一辆自行车到了吴子云家成婚。“我爱人非常能干,一天能割两亩麦子,通常是她割,我负责拉运。”吴子云说,当初未能给妻子一个像样的婚礼,他常感到歉疚。 “在七夕节拿到这张照片,特别有意义。”吴子云说。 “为举办这次活动,我们提前安排了这些退伍军人夫妇补拍‘旗袍照’。”行流镇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孙刚介绍,活动得到了众多爱心机构和相关人士的支持,退伍军人夫妇所享受的服务全部免费。 孙刚表示,此次为老兵夫妇补拍旗袍照、开展七夕联欢,是去年“520”重拍婚纱照活动的延续,是为了让老兵夫妇重温青春岁月,珍视忠贞爱情。据统计,去年以来,行流镇退伍老兵中已有99对夫妇享受了此项服务。 记者注意到,此次补拍“旗袍照”活动中,还有部分家庭借此机会拍摄了“全家福”。“这将是我们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孙刚介绍,行流镇有1826名退伍军人,加上现役军人,总人数超过2000人。这些军人的家庭成员聚在一起拍“全家福”,加上每个家庭成员的传播效应,就在全镇形成了浓厚的拥军氛围。 退伍老兵的爱情朴素而动人 现场,记者采访了几对退伍老兵夫妇,聆听了他们朴素、真挚而又动人的爱情故事。 钱法言、赵明兰夫妇 “同意就算订婚,结婚用架子车拉来” “我们那时候恋爱、结婚没有现在这么多‘讲究’,很简单,见面同意就算订婚,结婚时用架子车把她拉来。”退伍老兵钱法言回忆道。 钱法言现年76岁,家住行流镇牛寨村,1970年入伍,1976年退伍。爱人赵明兰现年73岁,娘家在闻集镇杨店村。 1970年,钱法言尚未入伍时,经人介绍认识了赵明兰。“我们只见了一面,就觉得对方很‘靠谱’,双方同意继续相处,就相当于现在的‘订婚’了。”钱法言说,那时他的父母年迈体弱,几个兄弟姐妹年纪还小,他入伍后,赵明兰经常到他家看望老人,帮忙干家务。 1976年,两人结婚了。“当时没有彩礼也没有嫁妆,更没有豪车接送,我找人用架子车把她接来,放挂鞭炮,就算礼成。”钱法言说。 婚后不久,钱法言退伍返乡担任村干部。由于工作繁忙,家务、农活和照顾孩子都落在赵明兰一个人身上。她勤俭持家、省吃俭用,如今落下了贫血的毛病。 王良付、李月华夫妇 “婚前我只认定她一人,婚后她待我母亲像亲娘” “李月华对我母亲非常孝顺,像待亲娘一样,一直伺候到她去世,这是我最感激她的一点。”退伍老兵王良付说。 王良付现年77岁,家住行流镇朱湾村,1970年入伍,1976年退伍。爱人李月华现年72岁,娘家在行流镇牛寨行政村。两人1967年经人介绍认识,在王良付入伍那年确立了恋爱关系。 “我在部队当驾驶员,是一名‘技术兵’,家乡人觉得我很光荣,发展潜力大,不断有人上门提亲。有的相貌好,有的家庭经济条件好,我都拒绝了,我说我心里只有她一个人。”王良付说,他先后回绝了三批上门提亲的人。 1976年,王良付与李月华结婚。婚礼与钱法言夫妇类似,不同的是李月华是骑着自行车来到他家的。婚后两人“自立门户”,住处与王良付的老母亲相隔不远。 “我自幼父亲去世,李月华知道我母亲一个人把我们几个兄弟姐妹拉扯大不容易,对她非常孝顺。”王良付回忆,李月华经常去母亲那里帮忙做饭,家里做了好吃的,总会盛上一碗亲自给母亲送去。后来母亲双目失明、瘫痪在床,近五年的时间里一直由李月华悉心照料,直至老人去世。 陈子玉、李月兰夫妇 “我们从小学到中学都是同学,很早就互有好感” “我在部队,她在我家照顾双亲;退伍后,我时常买东西送到她娘家。”退伍老兵陈子玉深情地诉说了与爱人李月兰的感情。 陈子玉现年73岁,家住行流镇仁和村,1975年入伍,1977年退伍。爱人李月兰现年74岁,与陈子玉同村。 “我们从小学到中学都是同学。中学毕业后,她成为一名教师,我在村里担任民兵营长和村团支部书记。”陈子玉回忆,两人很早就互有好感,但始终没有捅破那层“窗户纸”。后来,在镇驻点干部的撮合下,两人于1974年底确立了恋爱关系。 陈子玉入伍后,因他的父母年迈,而李月兰的父母相对年轻,李月兰便住进陈子玉家中,悉心照料他的父母。 陈子玉退伍后,两人成婚。“我退伍后成为一名教师,每月工资25元。通常我们的小家庭每月开支15元左右,剩下的10元钱,我都用来买吃的、用的送到她娘家。”陈子玉说。 刘殿学、何淑华夫妇 “她有工作还要承担家务,但从未有过怨言” 退伍老兵刘殿学的爱情,是通过书信定下的。 刘殿学现年70岁,家住行流镇王官村,1976年入伍,1981年退伍。何淑华与他同岁、同村,两人从小是同学,彼此有好感。 1977年年底,身在部队的刘殿学给何淑华写了一封信,可视为如今的“告白”。尽管心里有些把握,他仍感到忐忑。一个多月后,他收到回信,只有三个字:“我愿意。”1979年,两人成婚,何淑华骑着自行车来到了他家。 退伍返乡后,刘殿学以务农为生,而何淑华是城镇户口,有固定工作和工资,家庭主要开支也由她承担。刘殿学常自觉配不上她,但两人感情始终深厚。在他看来,这就是真正的爱情。 “我的父亲于1979年去世,之后我和何淑华与母亲同住。我母亲手有残疾,拿不稳东西,家务因此全落在何淑华肩上,她从未有过怨言。”刘殿学说。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