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我描绘夏天的颜色,那一定是蓝色;如果让我形容故乡的声音,那一定是蝉鸣。 去大连旅游,走在风光旖旎的亲海栈道上,阳光热烈地洒在身上,略带海腥味的风从发丝间穿过。忽然,耳边传来“乌英、乌英、乌英”的叫声——哇,是蝉鸣! 这熟悉的蝉鸣声,一下子将我从辽东半岛最南端的大连,拉回到千里之外的家乡——地处淮北平原西部的阜阳。 在我的家乡阜阳,每到盛夏六七月份,知了幼虫便会破土而出。这种幼虫方言里叫“爬拉猴”,需在地下蛰伏数年,方能羽化为成虫。成虫外形虽不起眼,雄蝉却能通过鸣叫吸引雌性,展现生存优势;雌蝉则通过感知振动频率判断雄蝉品质,堪称蝉界的“繁衍智慧”。 雄性蝉鸣可达100分贝,是昆虫中最响亮的声音,堪比锯木声或喷气式飞机起飞的噪音。尤其是它们扎堆鸣叫时,此起彼伏,虽响亮却也聒噪。但在诗人眼中,蝉鸣自有雍容气度。唐朝虞世南《蝉》诗云:“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人笔下的蝉,被赋予人格化的高洁——立身品格高尚者,无需外在凭借(如权势、外力),自能声名远播。这不仅是对内在品格的赞美,更透着从容不迫的气度。 小时候,奶奶从不让驱赶纱窗上的蝉,任它自在鸣叫。她说,蝉在窗前叫,预示家中有好事。古有“金蝉脱壳”之意,寓意焕然一新、前途光明;蝉又因“饮露清高”被喻为君子,在古代器皿上颇为常见。古人认为,蝉入土重生、羽化飞天的特性,象征灵魂不灭;佩蝉于身,则表高洁之志。 对孩子而言,看见蝉从爬出洞口那一刻起,就意味着快乐——因为“爬拉猴”出土,暑假便不远了。从六月中旬开始,傍晚尤其是雨后,孩子们会呼朋唤友,拎着手电筒或矿灯,喊着“摸爬拉猴去”奔向树林。大家绕着树根转圈,寻找刚出洞的幼虫,谁找到一只便兴奋大喊:“哎,我又摸到一个!”几米外的伙伴听到,立即加快速度。人多时,灯光在林间穿梭,伴着虫鸣,宛如夏夜的“音乐灯光秀”;偶尔惊动草丛里的蛇,簌簌从脚边窜过,便成了行动结束后“总结会”上最惊险的谈资。 “总结会”上,孩子们聚拢起来,端出各自的“紫金红葫芦”——罐头瓶、塑料桶、铁皮罐都行,倒出里面其貌不扬的“小妖怪”,一个个盘点收获,再结伴回家。 蝉的种类很多,我们最常见的是黑蚱蝉。而在大连听到的,是一种叫“鸣鸣蝉”的小型蝉,会连续发出“乌英、乌英、乌英、哇——”的叫声。这种蝉在阜阳因体型小,常被孩子们嫌弃,不屑于捕捉。 蝉鸣,是夏天的声音,也是记忆里故乡的声音。此刻此地,海滨城市树上隐秘的角落传来这带着生命温度的鸣叫,嘹亮得能在坚硬的城市里凿出一道缝隙,让故乡的风,悄悄吹进来。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