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8万只人工繁育蚬子放流淮河

2021-11-18 08:09| 编辑: 谢珊珊 | 查看: 8297| 评论: 0|原作者: 记者 梅飞 实习生 王昊 通讯员 张静/文 王彪/摄|来自: 颍州晚报

  昨日,8万只人工繁育的橄榄蛏蚌从淮河阜南县王家坝段放流,用于修复淮河生态。这是继2020年首次放流以来,第二次在淮河阜阳段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举办橄榄蛏蚌增殖放流活动。
  
  8万只橄榄蛏蚌放流淮河
  
  淮河阜阳段橄榄蛏蚌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于2016年11月30日经农业农村部批准建立,上至阜南县王家坝洪河入淮口,下至颍上县关屯乡王集村,总长88公里。主要保护物种为橄榄蛏蚌,当地人俗称“蚬子”,壳薄肉嫩、营养丰富、软体部洁白如玉,素有“淮河鲍鱼”之美誉。它还是我国特有淡水经济贝类,生态价值高,碳汇功能显著,净水能力突出,也是我国蚌属仅有的3个现生种之一。但近年来蚬子自然资源急剧衰退,已处于受威胁或接近濒危状态。
  
  问题在水里,根子却在岸上。30多年以来,因水质污染、河道采砂、酷捕滥捞等原因,橄榄蛏蚌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影响,分布区域大面积收缩、资源锐减,水产种质资源岌岌可危。
  
  面对这一现状,2016年以来,保护区管理单位联合国家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开展了橄榄蛏蚌生存环境调查、亲本驯养、苗种繁育、池塘网箱试养等工作。
  
  “通过4年多的攻关研究,我们突破了蚬子人工繁养系列关键技术瓶颈,可正常开展人工增殖放流活动。”市水产发展中心副主任陈友顺说。
  
  当天,我市开展第二次橄榄蛏蚌增殖放流活动,有利于恢复蚬子种群,也为以后推广人工养殖奠定基础。
  
  维护淮河水域生态环境
  
  “一只成年蚬子(长约11-12厘米)每天净化的水质可达40升,是河流生态链的重要一环。”陈友顺说,为了达到良好的增殖放流效果,除了人工播撒,还可通过特制工具“底播器”开展放流作业。“底播器”长约1.5米,中空,尖尖的头部可插入河床打洞,尾部用于放入蚬子。洞穴打好后,技术人员按动尾部把手,头部自动打开,蚬子被放入洞穴内。
  
  “打的洞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浅,露肉的一头要朝下,这样才能正常地吸收水中的浮游生物。”现场一名技术人员说。
  
  今年以来,我市不断强化淮河保护区禁捕退捕工作措施,保护区渔民已全部平稳退捕、转产转业。同时加强保护区巡查管护,通过雷达监控联动、建立跨省联合执法合作机制等举措,切实维护好淮河良好的水域生态环境。
  
  作为人工繁育蚬子的供给端,阜南县京淮特种水产有限公司将继续加快育苗车间扩建,完善研发车间、孵化室、培藻培菌室等配套投入。“明年预计人工繁育蚬子达到1000万只。”公司负责人李艳萍说,将做大做强蚬子产业,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