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阜阳西站 阜阳,国家中部地区重要交通枢纽,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拥有“铁公机水”四位一体的综合交通优势。通达九州,出行便利,成了阜阳的新名片。 阜阳北站日编组量3万辆,高铁阜阳西站日开行高铁列车100余班次,京港高铁建成后,阜阳将成为京九线上普铁与高铁最大的双“米”字形客运枢纽; 高速修到家门口,济广、南洛、滁新等6个方向高速公路呈“井”字形在阜交汇; 天南地北的旅客在阜阳机场汇聚,作为安徽省第二大空港,2021年冬航季换季后,阜阳机场运营航线总计17条,通达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24个大中城市; 全市干支航道网进一步完善,高等级航道里程达481.55公里,四级以上航道干支结合的水运航道网基本形成,淮河、颍河黄金水道通江达海。 铁路 高铁普铁组团出击 提起高铁,阜阳市全洲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刚兴奋地说:“我们公司距离阜阳西站只有15分钟路程,高铁一开通,不仅个人出行便利了,公司发展也是新机遇不断。” 李刚少时即去上海打工,那时候,阜阳外出火车班次少,很难买到票,李刚经常坐长途汽车去上海——没有空调,座位硬,走走停停,一趟下来,要坐十几个小时。2000年前后,火车普遍提速,班次增多,还有了空调快车,李刚的出行效率明显提高。不过,就算是坐空调快车去上海,也要10个小时左右,“真希望火车能快点、再快点。” 2019年底,火车快点的梦想,终于变成现实——在阜交汇的商合杭高铁、郑阜高铁正式开通。“有了高铁,来我们这考察、合作的客商明显多了;我们去外地参加展会、订货会,也是说到就到。现在,阜阳成了‘主场’,我们正筹备一场大型观赏鱼品鉴会。”李刚高兴地说。 记者从市发改委了解到,“十三五”时期,阜阳铁路布局发生了质的变化。随着商合杭、郑阜高速铁路建成通车,我市实现市域高铁“全覆盖”,对外通达条件进一步改善。“十三五”末,高铁通车里程达223公里,全市铁路里程比2015年增长67.8%。 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借势高铁,向东,阜阳加快融入长三角,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梯度转移。向西,阜阳作为长三角和中原城市群两大经济圈的叠加地带,为两大区域进一步开展交流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阜阳“承东启西”,快速融入国家大战略。 至此,阜阳铁路枢纽已形成漯阜、青阜、京九、阜淮、阜六共6个方向、5条普速铁路和京港(商合杭)、郑阜2条高速铁路的铁路网布局,和以阜阳站、高铁阜阳西站为主要客运站、阜阳北站为编组站的铁路站点布局,区域铁路枢纽位置进一步夯实。 记者从市交通运输局获悉,围绕 “建设全国性铁路枢纽”目标,到2025年,将建成阜阳至蒙城至宿州(淮北)城际铁路,全市高铁通车里程达300公里以上。到2035年,全市高铁通车里程达390公里以上。 公路 不断刷新交通面貌 对于阜南县许堂乡金丰家庭农场负责人任中奎来说,今年11月,发生了一件大喜事——S238省道阜南许堂至王化段改建工程通过交工验收并试运营通车。“这条快速通道修好后,不论是我们去阜阳、阜南,还是周边客商来基地采购,都比以前方便多了。” 2015年,任中奎创办了家庭农场,主要经营各种花卉和蔬菜,经常要去阜阳引进品种、学习技术,也会邀请技术人员到基地指导。任中奎给记者算了一笔时间账:“以前,我们去阜阳要通过S317省道、颍淮大道绕行,S238省道修好后,可直达卜子东、瑶海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地,节省了约20分钟。”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全市国省干线公路累计建成600公里,为“十二五”时期的2.82倍,完成投资152.82亿元。 今年以来,我市实施普通国省干线公路项目15个,其中,续建14个,新建1个,建设总里程237.71公里,总投资105.47亿元。 高速公路方面,阜阳至淮滨高速公路、合肥至周口高速公路寿县保义至颍上南照段,已于2020年12月开工建设,合肥至周口高速公路颍上南照至临泉皖豫界段、徐州至淮北至阜阳高速公路阜阳段两个项目被纳入全省“县县通高速”交通重大项目,三条四段高速公路全面开建,在阜阳尚属首次。 “十四五”时期,我市将瞄准“建设全国性公路枢纽”目标,到2025年,全市高速公路里程达490公里,高速公路密度达4.85公里/百平方公里,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实施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改扩建885公里,普通国省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到70%;到2035年,全市高速公路里程达560公里以上,高速公路密度达5.53公里/百平方公里,超全省平均水平,普通国省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到100%。 机场 城市圈的硬核支撑 美轮美奂的九寨沟,憨态可掬的大熊猫,火辣辣的美食……远在千里之外的四川,曾是阜阳姑娘刘琳心心念念的旅游胜地。苦于路途遥远,一直未能成行。 阜阳—成都航线开通后,仅用半天时间,刘琳便“飞越”了大半个中国、到达成都。“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喔……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哼着民谣《成都》逛成都,刘琳的四川之旅开心到飞起。 阜阳机场的快速发展,不仅为市民出行提供了更多选择,也为建设中的“阜阳城市圈”提供了“硬核支撑”。 “十三五”期间,阜阳机场累计完成旅客吞吐量341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2687.9吨、航班起降30219架次。 今年截至10月份,阜阳机场货运总吞吐量突破千吨大关,达到1014吨,较去年同期增长77.6%,预计全年货运总吞吐量将达到1300吨。民航方面,2021年冬航季换季后,阜阳机场运营航线总计17条,通达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24个大中城市。 今年8月,《阜阳市空铁联运交通枢纽建设专项规划》提出,2025年基本建成集高铁、机场等站场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以高铁拓宽航空服务半径、以航空扩大高铁客源规模,为阜阳更高质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提供有力交通支撑。 日前,市民航中心发布了《安徽阜阳机场“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年)》,到2025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6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到8000吨,开通航线28条,通达城市36个,基本建成集高铁、机场等站场一体化衔接的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形成通达长三角、辐射皖北的交通网络。 水运 黄金水道通江达海 近日,记者在阜阳港临泉港区综合码头工程建设工地看到,水上码头主体工程、宿舍楼、办公楼、集成快运中心已建成,工人正在进行设备安装和配套设施施工。 临泉港区综合码头项目位于临泉经开区,下距杨桥闸约11公里。“计划明年春季投入运营。”安徽省路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临泉港区综合码头项目负责人姚勇介绍说,项目总投资3.4亿元,占地约205亩,设计年吞吐量270万吨,共建设5个500(水工结构兼顾1000)吨级泊位。 “项目建成后,将有效提高沿河产业布局。”市海事管理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随着汾泉河航道整治工程的实施和临泉杨桥船闸的建成,泉河将成为沿河县市通江达海的黄金水道。届时,内河水运将以运力大、碳排放低的特点,在大宗商品运输方面发挥比较优势。 记者了解到,“十三五”期间,我市水运取得长足发展,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49亿元。航道方面,全市干支航道网进一步完善,高等级航道里程达481.55公里,占比74%,四级以上航道干支结合的水运航道网基本形成,航道通过能力显著提升。港口方面,全市6个港区、17个码头,33个泊位,使用港口岸线长度2144米,年设计通过能力1163万吨,港口现代化、集约化水平持续提升,岸线资源配置更加均衡、科学。 今年,我市实施水运工程项目4个,分别为:耿楼复线船闸、淮河航道整治工程、临泉港综合码头工程、临泉海螺水泥有限公司码头工程,总投资12.41亿元。 “十四五”期间,我市将建设淮河中上游航运中心。到2025年,全市四级及以上航道里程450公里以上,1000吨级以上码头泊位占比达30%,港口吞吐能力达到17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5万标箱;到2035年,全市四级及以上航道里程500公里以上,1000吨级以上码头泊位占比达60%,港口吞吐能力达到50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8万标箱。 朝着加快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目标前进,阜阳只争朝夕快追赶的底气越来越足。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