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聊了3天,被骗45万

2021-12-21 09:32| 编辑: 刘黎 | 查看: 42143| 评论: 0|原作者: 记者 白阳 通讯员 郝婧|来自: 颍州晚报

    12月11日,临泉县女子张月(化名)接到一个自称是“阜阳市公安局民警”的电话。在随后的3天里 ,她被对方以及“陈老师”等3人威吓、“洗脑”,将自己银行卡里的钱转给指定账户后,又从妹妹那里借了十几万元,从网上贷款数万元,也全部转去。12月14日,意识到被骗的张月向警方报案,此时,她共计被骗走了45万元。
  
  突然来电:“你涉嫌洗黑钱”
  
  临泉县居民张月是一名80后全职妈妈,平时在家照顾孩子。
  
  12月10日,正准备做午饭的她接到了一个电话,对方自称是“阜阳市公安局民警”,说张月的一张银行卡涉嫌洗黑钱,需要她立即前往深圳配合警方调查。
  
  “我在家带孩子,没办法去深圳呀。”这个电话让张月很紧张。随后,对方给了她一个“深圳警察” 的QQ号,让她加其为好友,进行视频、语音通话。张月加了这个QQ好友后,在视频通话中看到对方身着警服,遂对其警察身份深信不疑,再看到对方发来有自己照片的刑事逮捕令,她心里害怕极了。
  
  接下来的一天一夜,张月和对方保持通话,对方诱骗她将自己所有的银行卡账号、密码、手机登录验证码一一告知对方。她还按照对方的要求开通了手机银行,将所有存款集中到一张银行卡内。“钱都存在这张卡里,便于银监会查询。记住,接到验证码第一时间告诉我,并且把短信立即删掉。不要告诉任何人。”对于“民警”的要求,张月全都照做。
  
  “除了银行卡内的资金,你还需要利用网贷进行征信测试。”12月11日下午,张月又按照对方的要求,开通了两个网上贷款业务,贷款数万元,随后转进了对方指定的银行卡内。
  
  骗术升级:陷入“局中局”
  
  12月11日晚,这个自称处理张月“案件”的“警察”给了张月一个“陈老师”的微信号,让张月加 “陈老师”了解案情进展。张月天真地以为自己“洗黑钱”的嫌疑即将洗清,欣然添加了 “陈老师”微信好友。
  
  12日上午,“陈老师”告诉张月,她要洗脱嫌疑还需要“刷征信”。当张月告知对方自己的钱已经全部存入“指定账户”,目前已经身无分文时,“陈老师”给张月出了个“主意”。随后,张月按照“陈老师”的指导,向妹妹借款10万元,转到了“陈老师”给的一个账户里。
  
  和“陈老师”聊了两天后,12月13日,张月又收到了“陈老师”的信息。按照“陈老师”的要求,张月下载了网上会议软件,进入一个聊天室,又和另一个自称警察的人聊了起来。对方称张月的涉案金额较大,需要缴纳16.8万元的保证金,才能将之前清查的资金进行返还。张月无奈表示:“我真的没钱了。”然而,经不起对方的“忽悠”,张月再次向妹妹借款4.8万元,转给这位“民警”,并按照对方的“警告”将接收到的验证码告诉对方后立即删掉了短信内容。
  
  之后,张月坐等对方给自己洗脱“罪名”。然而,一天一夜过去了,对方依然没有回复。
  
  这时,张月才突然醒悟:自己被骗了!
  
  12月14日,和家人商量后,张月来到临泉县公安局单桥派出所报警。当反诈中心民警按照程序进行止付冻结时,发现张月45万元钱已经被转走。
  
  目前,案件仍在办理中。

      提醒:

    如何“绕开”电诈陷阱?
  
  临泉县公安局反诈中心民警表示,冒充“公检法”诈骗套路一般有三步。首先,诈骗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事主姓名、身份证号、地址等个人信息,以此获取事主的初步信任,对事主进行“洗脑”。诈骗分子随后以严厉语气,震慑、控制事主的意志,使事主因急于证明自身清白或挽回损失,而答应配合其所谓的“调查”。其次,为了让骗局更加真实,诈骗分子向事主发送虚假“通缉令”“逮捕令” 等法律文书,利用事主的恐慌心理,进一步骗取信任。最后,诈骗分子向事主提出证明其“清白”的唯一方法:配合公安机关资金调查,将钱款转账到所谓的“安全账户”“清查账户”。
  
  “凡是接到电话号码前面带有+号或00开头的境外电话自称是政法机关的,都是诈骗!”临泉县公安局反诈中心民警说,公检法机关不可能通过电话、网络聊天软件、网站等方式办理案件,更不会通过电话要求人民群众提供保证金、安全账户或涉及钱财的任何事项。公检法机关办案会当面向涉案人出示工作证件或相关法律文书,不会通过微信、QQ、传真、邮寄等方式发送、展示相关法律文书和个人工作证件。
  
  临泉县公安局反诈中心民警提醒,如接到自称公检法机关工作人员的电话,请仔细判断来电目的,如涉及案件内容,请亲自前往派出所进行咨询,切不可盲目按照电话中所谓“民警”的要求进行操作, 切勿泄露个人银行卡、手机验证码等重要信息,不要进行任何转账操作。市民若接到此类电话,请立即拨打反诈专线96110咨询或110报警。
  
  那么,有没有一种办法不仅能看清所有诈骗套路,还能实时预警、守护“钱袋子”呢?据介绍,下载 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可以得到实时防护。“安装后要立即注册,开启预警守护,能够识别疑似诈骗电话、短信、手机APP风险,有效防止被骗。”临泉县公安局反诈中心民警说。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相关分类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