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颍淮大地,文脉悠长。淮河、颍水在这里流淌,滋养着这片土地的文化根脉,孕育出千载名城阜阳深厚的文化底蕴。千年文脉浸润着这座城市,于时序更替中生生不息。近日,一场“寻找欧苏”的热潮,更是掀起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探讨。   “2025寻找欧苏·全民AI诗词大会”启动后,一时间,数万阜阳人在指尖与两位文豪跨越时空“以诗会友”。曾经,两人在阜阳留下“欧苏会颍”的忘年佳话、“诗咏西湖”的传世名篇。如今,阜阳正以“活化传承”续写这段情缘,深挖、弘扬欧苏文化,打造城市文旅特质。即日起,本报开设“千年文脉看阜阳·寻找欧苏”栏目,通过一个个故事,让历史记忆照进城市文旅,续写阜阳与欧苏的不解情缘。   980年前,也是这样一个深秋,一位风尘仆仆的赶路人,在阜阳停住脚步。   不过只是短暂一歇,阜阳便成为他余生魂牵梦绕的地方。   这位赶路人,便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曾到颍州做官,并多次来此,留下著名诗篇,最终选择在此终老。   祖籍江西、生在四川,在京为官十余载,曾被派往多地任职,欧阳修去过太多地方。在阜阳任职不过一年半光景的他,为何几度重返阜阳,又对这里情有独钟?这还要从他初到阜阳说起……阜阳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兴武介绍,欧阳修第一次到阜阳究竟是什么时候,正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不过,学者刘德清在《欧阳修传》中提及,欧阳修初次到颍应该是在北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的深秋。   那时,欧阳修39岁,从河北定州一带出发,前往滁州任职。到达滁州之前,他途经阜阳作短暂停留。而这次短暂的停留,却让他对这里念念不忘。   宋朝赵令畤编撰的《侯鲭录》,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欧阳修后来在颍州闲居时,回忆起当年曾在这里遇见的一名聪慧歌女,她能把自己写的词全都背诵下来。闻此,欧阳修便说,将来一定争取调到这里做太守。后来,欧阳修与同僚在颍州西湖边饮酒游赏,一起种植瑞莲和黄杨。   面对湖光春色,他想起当初说的话,挥毫写下“平湖十顷碧琉璃,四面清阴乍合时”,感慨“海棠应恨我来迟”。   欧阳修的感慨不无道理。翻开《宋史》就会发现,当时的阜阳,确实是人杰地灵的宝地。这里不仅气候温润、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土壤肥沃,物产也十分丰富,堪称一方宜人安居的乐土。   阜阳更因水网纵横、交通便利而地位显著,坐拥淮河与颍水之利,成为南北往来重要的商业枢纽,北可上溯京师,南可直通江海。宋代时,这里便有“襟带长淮,控扼陈蔡,东连三吴,南引荆汝,梁宋吴楚之冲,齐鲁汴洛之道,淮海内屏,东南枢辖”之美誉。   阜阳的魅力,远不止于此。李兴武介绍,在北宋时期,阜阳隶属京畿地区,紧邻都城开封,是政治辐射圈内的关键一环。而真正让欧阳修一见倾心、再难相忘的,是阜阳那一处名动天下的颍州西湖。西湖水域广阔,碧波如玉,杨柳依依,飞鸟游鱼相映成趣,稻香随风飘荡。在中原大地,能有如此水韵天成的景致,实属难得。“欧阳修初到阜阳,便被西湖风光深深吸引,甚至与友人相约,待致仕之后,便在此置产安家,这才有了后来他在阜阳发生的诸多故事。”李兴武说。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