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暖阳里,一排排芦蒿种植大棚规模庞大,连绵数里;一垄垄、一畦畦的芦蒿,青翠欲滴,散发出醉人清香。走进阜南县新村镇的田间地头,满目尽是丰收的色彩,农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与喜悦。 近年来,阜南县新村镇不断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打造以芦蒿为主要产业的“芦蒿名镇”,让小小芦蒿成为带动当地致富、实现乡村振兴的“金名片”,更实现了“富足、秀美、仁义”的新村建设目标。 青青芦蒿扎根新村先秦 《诗经·小雅·鹿鸣》有云:”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宋朝诗人苏轼“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的名句令人神往。李时珍《本草纲目》第十五卷草部中,论及芦蒿时说“气味甘无毒,主治五脏邪气,长毛发令黑,疗心悬,火食常饥,欠服轻身,耳聪目明,去热黄及心痛,治夏日暴水痢,治淋沥疾,利隔开胃,杀河豚鱼毒。” 青青芦蒿,浑身是“宝”。在阜南县新村镇,说起与芦蒿结缘的来历,还要从几百年前说起。位于阜南西北角的新村镇,与临泉县、颍州区接壤,位于“三地交界”,交通便利。由于靠近淮河,地势低洼,独特的地貌特征为芦蒿的生产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从宋代开始,新村镇就有种植芦蒿的传统,明代兵部尚书张鹤鸣兄弟三人均喜食芦蒿,给予芦蒿很高的评价,以芦蒿为主要食材的各种菜肴频繁出现在他们一生的食谱当中。在张鹤鸣为官时,曾于明代神宗时向皇帝朱翊钧献贡,宫中食用后对芦蒿大加赞赏。 时间来到20世纪90年代,新村镇芦蒿种植的产业振兴,迎来了新机遇。上世纪90年代中期,新村镇在外务工农民孙汉林偶然发现家乡的“野菜”芦蒿可以在南京规模化种植。兴奋之余,他拿出棉被,连秆带土,带回了老家。从南京带回的这窝芦蒿秆,成了新村镇芦蒿产业的“火种”,以燎原之势,迅速扩种到全镇11个村。 但好景不长,随着芦蒿主产区——南京八卦洲的发力和武汉蔡甸芦蒿产区的崛起,缺乏规划和议价能力的“新村芦蒿”颓势明显。从巅峰时期的万亩产量,缩减至后来的两三百亩。 散户种植,没有规模,缺少深加工,保鲜期短……这些都是制约“新村芦蒿”走出去的短板。 如何让新村镇的芦蒿产业真正做大做强,成为这一方厚土的发展源泉?镇党委书记张亮的到来,给新村镇芦蒿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转机。 擦亮芦蒿产业金招牌2015年,来到新村镇先后担任镇长、镇党委书记的张亮,经过大量调研,敏锐看到了新村镇种植芦蒿的优势:这里农业资源丰富,有大量技术能手,小众蔬菜市场空间广阔。于是,他带领村民“按照‘家庭农场+合作社+村委会’的模式,进行规模种植,一茬接着一茬干。” 一开始,部分村民担心会走之前的老路子,种植芦蒿的积极性并不高。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重振芦蒿特色产业,新村镇在与种植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与经销商签订收购合同、解决销路问题的同时,拿出扶持政策,给予新种植户每亩200元奖补,给予老户带新户每亩100元奖补,并成立新村镇芦蒿种植协会,统一种植技术、统一田间管理、统一质量监测,对农户实行全程化服务。 不久,于洼村村民张文宾第一个响应,试种的几十亩芦蒿一年下来亩均收益8000多元。已外出跑运输3年多的孙其友也回来了:“有技术、有销路,在家种植芦蒿,不比风餐露宿跑运输挣得少。” 为了真正解决好“怎么种”的问题,新村镇着力攻克技术、品质等环节。当地政府与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所合作,在育苗、栽培、深加工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保障。同时,还发展起连栋温室、智能温室等先进设施。这让原本一年三、四茬的芦蒿,一下子变成了一年六到八茬。 几年间,新村镇的芦蒿产业以于洼村为核心辐射周边村镇,种植品种以青蒿和白蒿为主,总面积发展到近万亩。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使得芦蒿的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销售范围除阜阳外,远销浙江、武汉、淮南,种植效益不断提升,每亩纯利润可达万元。老百姓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芦蒿小镇飞跃升级几年来,从数百亩、几十户,再到上万亩、几千人,阜南县新村镇的芦蒿产业实现飞速发展。如今,新村镇按照“家庭农场+合作社+村委会”芦蒿产业发展模式,发展芦蒿工商注册农业公司、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四五百家,市场覆盖了长三角、湖南、湖北、江西等地,“产品质量好、货源充足”成为这个“芦蒿小镇”的产业特色。前不久,“新村芦蒿”还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进一步擦亮了“金字招牌”。 不仅如此,新村镇的美“蒿”生活还在茁壮成长。新村芦蒿生鲜物流配送中心已经投入使用,以芦蒿为原料加工的水饺、面条等农副产品正销往四面八方,一座座蔬菜大棚正筹备建设。为引导芦蒿产业向更深层次发展,镇党委书记张亮还带领一班人到全国其他芦蒿产地和销售市场进行考察,和安徽大学、阜阳农科院等科研机构院校合作,推广科学的种植方法,提高芦蒿的产量和品质,开发芦蒿的深加工。新村镇多方筹资,建成14个大型冷库,延长了芦蒿的保质期,方便了运输和储存。2021年8月,省农委在新村镇召开现场会,向全省推广新村镇种植芦蒿的经验和做法。 如今,芦蒿产业的发展,不仅改变了整个新村镇的面貌,更带动全镇人民精神面貌提升。人心思变,人心思富,携手共创致富路成为全镇人的共识。新村镇党委政府在抓芦蒿产业的同时,推动旅游产业,齐头并进,相互融合,打造旅游新亮点。开辟芦蒿采摘园,研发旅游伴手礼,家家户户制作“芦蒿宴”,吸引旅客前来休闲观光体验,既有看的,玩的,还有吃的,形成一条龙的旅游服务业态。 站在2022年发展的新起点,新村镇的目标道路已经指明。“接下来,我们将围绕高质量发展,以芦蒿产业为引领,力争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以上。”镇党委书记张亮说,“同时,我们还将以康养文化为主线、以田、村、水特色空间为载体,打造精品农业生产、康养休闲体验、教育科普传承,田园小镇宜居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产业鲜明、田园秀美、城乡融合的全国(安徽)本草芦蒿特色小镇、阜阳市特色产业发展示范区、颍州西湖的康养目的地。” 如今, “家家种芦蒿,生活节节高”已然成为新村镇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写照,更寄托着当地居民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细嫩的芦蒿变成了“绿金条”,指引着新村镇大步迈向“富足、秀美、仁义”的明天。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