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 一手拿花棍、一手摆动作,腰上系红绳、脚下有舞步……在阜阳南城河安置区广场,每天下午2:30到5点,映山红艺术团的成员就聚在一起,开心地跳起花棍秧歌健身舞蹈。团员多是中老年人,但精神状态昂扬向上,很有年轻活力。映山红艺术团的团长是一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名叫应保平,大伙儿亲切称她为“应教头”。 创新改编 花棍舞蹈 从爱好晨练到社会体育指导员,应保平的生活轨迹始终与体育脱不开关系。“我从小就喜欢民间舞蹈和文艺,上学时是学校宣传队的,逐渐学了腰鼓、秧歌、花挑子、旱船、毛驴。30多岁时,我跟着市文工团周文启老师学了花棍。对于花棍这项艺术,我越练越喜欢。” 起初因为兴趣爱好,带着几个好姐妹健身,后来因为责任信念,一练就是二三十年,应保平总结出一套指导别人进行体育锻炼的方法。 如今,应保平已成为颍州区民间舞蹈健身花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改良了传统花棍艺术,腰间加入了红绸带,增加了形象之美。更重要的是,一手拿花棍,一手舞红绸,增加了舞蹈难度,让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双手灵活变动,也增进了健身的意义。 敲、打、拍、抓……花棍秧歌既有这些花棍的动作元素,还包括扭、跳、摆等秧歌动作,同时还要手脚相配、变换队形。在现场,记者比划比划,还真不太好学。初学者,容易同手同脚不美观。 耐心教学 成立舞团 既有美感,又能健身,配上动感的音乐。花棍秧歌很有吸引力,越来越多的市民想要“拜师”应保平,跟她学习花棍舞蹈。 热情的应保平一口答应,带领大家一起跳舞健身。“学习进度有快有慢,接受能力强的,三天便能学完,接受能力稍弱些的,得一个星期才能学会动作。”不管大家的基础如何,进展如何,应保平都耐心地教学员每一个细节。 为了让大家尽快掌握,应保平创作了独特的配乐。她把民间乐、黄梅戏、花鼓灯嫁接起来,配乐欢快又有韵味。 多年练习花棍舞蹈的市民自发组成了映山红艺术团,如今,艺术团的团员有28人,年龄最大的72岁,年龄最小的52岁。 其实,为了更好提高自身辅导技能,做一个优秀社体指导员,多年来,应保平由市健身球秧歌协会委派,自费参加全国、全省举办的各类健身秧歌、健身球等培训班学习。回来后免费办班、广泛推广,把许多简明易懂的教学方法,毫无保留传授给其他社体指导员,再通过他们,带动更多人参与到健身队伍。“我的初衷,就是把健康和快乐分享给身边的人,看到大家热情参与、生活积极,我由衷欣慰。” 2017年,应保平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群众体育先进个人”称号。 健身睦邻 相得益彰 应保平是映山红艺术团的主心骨,带着大家一起健身,一起交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健身活动,过去不怎么往来的居民走出了家门,走到了一起,平日里街坊四邻谁家大事小情,也有个互相诉说和倾听的地方,不仅帮助大家锻炼了身体,还为邻里提沟通交流创造了条件。 72岁的于汝是映山红艺术团的“老大哥”。每天,他都骑着电瓶车,带着老伴李素珍,从双龙桥来到南城河广场,跟着大家一起健身。于汝加入艺术团已有多年,每当有新队员加入时,他都会帮着团长应保平教动作,也耐心地指导新团员。李素珍没有加入排练,但却是艺术团的后勤队长,帮大家看着衣物、播放音乐。“加入艺术团,大家一起蹦蹦跳跳、说说笑笑,很开心。年龄大了,我们希望能多健身,少生病,少进医院,为儿女减轻压力,也为社会减轻负担。” “健身跳舞之后,我的身体素质明显变好了,精神状态越来越好。”58岁的王建敏告诉记者,健身带给他阳光、励志的精神支撑。“2015年以前,为了一家老小的生活,我白天夜里干活,透支了身体健康。当年7月,我查出了肺癌,从那以后,我改变了生活方式,不再疲于奔波,开始注重健身、养生,多年坚持跳舞健身,目前我正在学空竹。现在,身体状态良好。”健身舞蹈帮助王建敏增强了身体免疫力,同时也让他乐观地看待疾病、看待生活。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