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和县,每年春季,椿芽的清香总会如期弥漫在大街小巷。 2022年,太和贡椿制作技艺被列入安徽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从唐宋时期到现在,在一代代太和匠人的坚守下,这项传统技艺得以传承、发展,让太和贡椿“香”飘千年。 太和香椿芽 起源 技艺成熟于唐宋 “太和贡椿”的故事,始于沙颍河两岸。 沙颍河两岸的河床漫滩冲积的沙淤土富含矿物质,降水量充足,光照适宜,为香椿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因此,这里产出的椿芽肥嫩、香味浓、油汁厚、叶柄无木质,清脆可口,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相传,早在唐朝,太和香椿就作为贡品,在谷雨前后由驿者快马加鞭送往长安,供皇室享用。 椿芽可吃鲜的,但新鲜椿芽不易保存。腌制后的椿芽不仅储存时间久可常年食用,且味道鲜美如初。于是,当地百姓就将椿芽用盐进行腌制,以便保存。据《太和县志》记载,太和香椿的栽培历史可追溯至汉朝,而贡椿制作技艺成熟于唐宋时期。 乾隆四十年春,纪晓岚受学生之托,将十坛腌制的太和椿芽,进献给乾隆皇帝。太和香椿因其美味被点为“贡椿”,“太和贡椿”从此名扬天下。 太和县文化馆非遗股负责人刘婉莹介绍,明清时期,太和椿芽闻名天下。据《太和县志》记载,明万历二年(1574年),每年春季,各地游人都到太和尝鲜。清道光年间,太和县沙颍河两岸约有香椿8000余亩,商人在沿岸收购,运销北京、天津、武汉、上海等城市。 高俊英传授如何选香椿芽 传承 一代代传承人改良、创新技艺 多年来,太和当地的民间普遍流传着太和贡椿制作技艺,很多人家都会。而将其成系统地进行保护并传承下来的,当属家住太和县城的高家。 91岁的高俊英是太和贡椿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我的奶奶是椿芽腌制高手,也是太和贡椿制作技艺第一代传承人。清代后期太和椿芽成为贡椿之后,她在传统腌制椿芽的基础上,通过认真挑选椿芽,长期研究制作,加上自己独特的方法,让所腌制的椿芽颜色更加鲜亮,保持了鲜椿芽独有的香味。”高俊英介绍,到上世纪初,她的母亲作为太和贡椿制作技艺第二代传承人,在家传腌制椿芽方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腌制时加入适量白酒,让腌制的椿芽不仅保鲜性好,而且更耐储存,食用起来更有鲜椿芽的芳香。 从小耳濡目染,高俊英很小就学会了贡椿的腌制技艺,腌制的椿芽产品更是销往远方。 如今,虽年事已高,但腌制起椿芽来,高俊英动作十分麻利。“选材、清洗、盐腌、装坛……从香椿的采摘、腌制到储存,这一传统技艺看似简单,实则对温度、湿度、盐度都有严格要求,稍有偏差便会影响口感。”高俊英说,近年来,为打造太和贡椿品牌,她潜心研制开发贡椿产品,并将制作技艺传给第四代传承人夏祖权、郭群等。 “凡是愿意来学的,母亲都会倾囊相授。”高俊英的女儿付文侠说,母亲为了传承和弘扬太和贡椿制作技艺,将祖上的技艺和自己在研发贡椿产品方面的经验悉数相传,使技艺得以传承。 2022年,太和贡椿制作技艺被列入传统技艺类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黑油椿产品 发展 研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 如今,太和县香椿种植面积稳定在4万亩左右,年产量超200万公斤,占据全国香椿市场的21%以上,生产销售量位居全国前列。 随着时代的发展,太和贡椿制作技艺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在保留传统腌制工艺的基础上,企业和传承人形成合力积极研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刘婉莹介绍,当地不少企业将香椿加工成香椿茶、香椿酱、香椿油等产品,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位于太和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太和县阳初香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香椿深加工企业,其生产的黑油椿香椿酱系列产品在市场上颇受欢迎。“我们在高俊英老师传统制作技艺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将太和贡椿加工成香椿酱,迎合了年轻消费群体的喜好。”公司相关负责人夏祖权表示,目前公司已经研发出贡椿产品20余种,产品销至周边省市。 为了发展壮大香椿产业,近年来,太和县科学编制香椿产业发展规划,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已初步形成香椿苗木培育、片林种植、香椿深加工、旅游观光等为一体的产业链。刘婉莹介绍,接下来,将继续加大对太和贡椿制作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力度,让这个传统技艺继续迭代换新。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