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一座城市,往往先从地名开始。阜阳这座古城,孕育了有不少有趣的地名,比如“数字地名”:一人巷、二里井、三里湾、四方井、五里庙、七里铺、八里松、九里沟、十里井、十二连塘、七十二连桥等。即日起,本栏目推出“趣谈阜阳地名”系列报道,以地名文化梳理阜阳历史文脉,探寻时代变迁中的阜阳人文印记。 一人巷:阜阳版“六尺巷”故事 阜城有很多老街巷,每一条老街巷名称的背后,都有着这座城市独特的历史文化记忆。提及“一人巷”,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这条老巷背后还有一段康熙钦赐御匾的故事。 一人巷位于阜城南门口附近,北至颍河西路,南至大寺街。这条老巷十年前改造为商业街,北端路口竖立石牌坊一座。 一人巷历史有多久?88岁的阜阳市历史文化研究会顾问周世忠说:“大约三百年了。” “南有桐城六尺巷,北有颍州一人巷。”周世忠说,一人巷是阜阳版“六尺巷”。据考证,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这条巷子里住有两个大户——鹿家与宁家。两户人家因建房发生矛盾。争议相持不下,鹿家便差家人送信进京,请在京城做左都御史的族人鹿祐“撑腰”。鹿祐便仿照桐城张英的诗句修书一封,让家人带回来。 鹿祐让自家人先退让一墙之地。宁家了解内情后深受感动,也跟着让出一墙之地。“你也让,我也让,两个大户宅基地之间,就留出了一条小巷子。”周世忠说。 百年来,这个小巷内的住户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人们相处得和和睦睦,情谊深厚。这条窄巷子当初铺有一溜青石条,一个人可以很方便地走过,人们就把它叫做“一人巷”。 从一人巷南头出来,向西是鹿祠街。这条街上,几十年前有座鹿氏祠堂。据1959年版《阜阳县文物古迹普查笔记》记载,鹿氏宗祠当时尚存前后殿各三间,砖木结构。前殿不出檐,后殿桥形檐,举架斗拱。两山头有砖刻,脊素吻尾,前殿内卷如角,后殿向外。前殿门上正中悬竖匾“大中丞第”,后殿龛上悬“境内称治”“康熙五十二年闰五月十二日”“赐河南巡抚臣鹿祐”等字样横匾,中有康熙御印。后来祠堂建筑被拆除。 近日,记者联系上鹿祐第十一代孙鹿军。鹿军向记者展示了其保留的一本清朝道光年间的族谱。“这本族谱的第一页,是我的祖先鹿祐公写的序言,叙述了世系宗支祠堂及鹿氏族人如何到阜阳来的等重要人物、事件。”鹿军表示,虽然如今鹿氏宗祠难觅踪迹,但作为鹿家后人,他希望把优良家风代代传承下去。 一里庄:旧址难觅记忆犹存 近日,记者来到清河广场附近,寻访有关“一里庄”的故事。 “在阜城清河路上曾有个村庄叫‘一里庄’,‘一里庄’南边就是我曾经的母校阜阳初级中学,在那里我留下了难忘的少年记忆。”74岁的老人吴文法告诉记者。 说到一里庄,还要介绍一下清河路。曾任县级阜阳市副市长,现年92岁的李世忠对清河路非常熟知。“清河路这个地名就是我定的,取自‘三清贯颍’。”李世忠说,清河路修建前,这里是农田和村庄,地势低洼,在如今的清河广场东面,就有个“一里庄”。 1958年,一里庄南面建起阜阳初级中学。曾于1962年在此读书的吴文法老人,清晰地记得和同学们一起劳动、学习的情景,他说:“关于‘一里庄’的具体位置,民间众说纷纭,但其地名背后折射的是城市发展和时代变迁。”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