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军事科技迅速发展,骑兵作为一个古老兵种已告别了历史舞台。“八一”建军节前夕,记者走访了曾在解放军某骑兵连服役的老战士韩锦章,听他讲述建国初期骑兵连那些不为人知的往事。 来到骑兵连 分到一匹高大战马 韩锦章1933年出生于亳县(今亳州市)农村,上过私塾,今年89岁。淮海战役期间,在亳县救济院的韩锦章响应党的号召,进入当时的兵站,从事支援前线工作。 “淮海战役结束后,我来到江苏省新沂县一家中药站当了学徒。”韩锦章说,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18岁的他报名参军。没想到新兵团刚开拔不久,局势发生变化,他们这批新兵被分到全国各地的部队,韩锦章被分配到了江苏省淮阴军分区一个边防团。 起初,韩锦章在重机枪连当副班长。1953年,他被调到边防团骑兵连当文化教员。此前从未接触过战马的韩锦章,正式成为骑兵连的一员,负责连队的扫盲工作。 此时,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人民解放军开始进行正规化建设,这个骑兵连仅有两个排,共100多人,80多匹战马。韩锦章虽然是文化教员,但也分到了一匹高大的战马。这匹战马通体雪白,他昵称它为“大白”。 确保战马健康 才能保证战斗力 骑兵连的日常训练,给韩锦章带来了很大震撼。 在开阔的训练场上,100多米的距离内竖着高低不同、数量不等、模拟敌人的碗口般粗的木杆。随着急促的马蹄声,战士们策马疾驰,马刀擎过头顶,身体倾向马体右侧,右臂挥刀砍下,瞬间,模拟的敌人“人头”滚落在地。 “当时,部队的战马与咱们皖北地区常见的拉货用马可不一样。”韩锦章回忆说,乡下的马匹只能用来拉货,根本就跑不起来,而战马都是从新疆、内蒙等地采购而来。有一次,战友们想用战马套上马车拉货,结果差点伤了战马,被领导好一顿批评。 战马的养护同样不简单。每天凌晨时分,韩锦章便和战友们起床,为战马“加餐”。韩锦章说,虽说马是畜生,但饮食卫生却极为讲究,必须确保草净、料净、水净、饲具净,“只有确保战马的健康,才能充分保证骑兵的战斗力。” 押解转运犯人 杜绝任何意外 作为军区仅有的一支骑兵连队,除了日常训练,韩锦章和战友们还要经常按照上级指示,执行一些重要任务。让他至今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押解转运犯人。 在那个交通不发达的年代,汽车等运输工具稀缺。作为边防部队,他们骑兵连承担起了押解转运反动犯罪分子的任务。每次执行任务,往往至少要出动一个排,押解几十乃至上百名犯人。几十里的路程,数十匹战马载着军容严整的战士,在队伍前后来回巡查。战士们腰挎战刀,背着钢枪,紧握缰绳,随时警惕着周围的动静,杜绝半点意外出现。 韩锦章说,因为骑兵连的特殊性,他们在全副武装、跨上战马去执行任务时,特别为自己是一名骑兵而感到骄傲。 由于工作出色,1953年,他荣立三等功两次;1954年,他荣立三等功一次。 “亮剑”精神 永远留在心中 1956年3月,按照组织安排,韩锦章离开骑兵连,先后到江苏军区干部学校二连、江苏省昆山县兵役局、昆山县人武部工作。1969年8月,他退役到阜阳工作,1993年12月从阜阳纺织厂退休。 如今,韩锦章由当初的青葱少年已变成白发苍苍的老人。但当年骑马纵横、挥刀训练的记忆,却永远刻在了这位老人的骨子里。采访结束时,老人主动邀请记者来到小区的空地,演示了当时在部队里练的“骑兵刀术”。 韩锦章双腿微跨,模拟骑马姿势,手持“马刀”,凝神静气,一声大喝,“马刀”高高扬起,迅速劈下。他说,这套刀术源自新四军的抗战“雪枫刀”(源自彭雪枫将军),分左斜下劈、右斜下劈、左上撩、右上撩等共16式。 韩锦章说,如今,骑兵基本上没有用武之地了。但那种不畏强敌、勇往直前的亮剑精神,永远留在了他的心中。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