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阜阳市救助站迎来第13个全国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以“织密救助网络,筑牢安全底线”为主题,该站同步启动“夏季送清凉”专项救助行动。记者发现,与往年相比,今年救助站呈现出一种特殊的“静谧”——救助人员“零滞留”。 这里已安静了大半个月 一场如期而至的大雨敲打着救助站的窗棂,护工岳利梅正为女宿舍更换防潮被褥。空调送出徐徐凉风,房间内被褥叠放整齐,不见往日拥挤景象。 “从上个月最后一名滞留者返乡后,这里已安静了大半个月。”岳利梅的感慨背后,是阜阳市救助站从“收容管理”向“精准救助”转型的生动写照。 站长吴震介绍,阜阳市救助站于2003年挂牌,面向所有临时遇困人员提供服务:“不仅是流浪乞讨者,钱包遗失的旅客、迷路老人、返乡困难的务工者,都能在这里获得热水、临时休息和返乡帮助。” 救助站最高峰时曾同时收助261人,而2023年至今,通过寻亲系统和跨部门协作,已实现“当日救助、快速返乡”,本月更创下“零滞留”纪录。 从站内救助到全城覆盖 数据显示,2024年,阜阳市救助站救助流浪乞讨人员1040人次,护送返乡527人次,寻亲成功13人;今年以来已救助475人次。 “零滞留”目标的实现,得益于“主动救助+智能寻亲+跨部门联动”的立体网络: 智能寻亲系统接入全国救助管理信息平台,通过人脸识别、DNA比对等技术,最快3天即可帮滞留者找到家人;街头巡查队携带清凉油、饮用水和防暑药品,重点巡查火车站、桥梁涵洞等区域;建立全民参与机制,鼓励市民拨打救助热线0558-2567541,或引导流浪人员至救助站,对急重症患者直接联系120/110。 值得一提的是,救助站还设立了未成年人救助专区:帮助父亲病故的5岁男孩涛涛(化名)寻亲,安置陪伴精神障碍母亲流浪的女孩甜甜(化名),为开发区流浪少年浩浩(化名)办理学籍……“每个孩子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救助站要做他们临时的‘避风港’。”吴震说。 送上一份份“回家指南” 当“开放日”的雨声渐歇,救助站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分组走上街头巡查。他们手中的登记册详细记录着每个流浪人员的活动轨迹和需求:有的需要降压药,有的盼望联系老家村委会。这场“送清凉”行动送出的不仅是饮用水,更是一份份温暖的“回家指南”。 “救助站是丈量城市文明的标尺。”吴震表示,从收容到救助,从滞留到零滞留,转变的是服务模式,不变的是“让每个受助者有尊严地回家”的初心。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