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中医的“承”与“传”

2022-8-18 08:52| 编辑: 刘黎 | 查看: 20825| 评论: 0|原作者: 周姗姗/文 徐丹丹/摄|来自: 颍州晚报

培育“颍淮名中医”,创建“传承工作室”,招录高校毕业生……

      8月19日是第五个中国医师节。近年来,中医越来越受关注,为传承中医,我市也开出不少“良方”。
  
  今天,我们就从安徽省名中医于其华、市中医院80后中医赵苏敏、就读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的00后小伙李梦阳身上,看看中医的“承”与“传”。
  
  老中医于其华:
  
  做好“传帮带”
  
  “检查中,我们发现患者右上肢和左下肢有骨折,一定要给予固定,以免再次损伤……”近日,记者走进太和县中医院骨科门诊时,年近70岁的老中医于其华正在培训学员。
  
  这位有着安徽省名中医、全国基层名中医等诸多头衔的老中医,仍奋战在临床一线,做好“传帮带”。这样的场景在阜阳市各中医院不少见。
  
  于其华1984年毕业后,多年来一直在太和县中医院从事骨伤科临床工作,擅长颈、肩、腰腿痛及髋、膝关节等疾病的诊治。从医近40年来,治愈的病人数不胜数。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于其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采取中医手法治疗骨伤病,恢复快、费用低。比如做过腰椎手术的患者,一般需长时间卧床,用中药配合治疗,效果明显。”
  
  除了治病救人,于其华更注重培养中医新人。“我们年轻的时候从老师那里学到的技术不能带走,就要多教学员,传下去。”在“传帮带”方面,他经常带着学生读经典,学习中医骨科发展史。结合临床治疗,现场教学生,他先后培养学员20多人,现在大都已独立工作,为更多病人解除痛苦。
  
  “中医根植于很多中国老百姓心中,千百年来守护着中国人的健康,需要传承、创新。”于其华还创建全国基层名中医工作室,致力于传承中医。
  
  近年来,我市注重对于其华这样“名中医”的培育,让他们成为学科带头人,起到导师的作用。 截至目前,我市已培育“颍淮名中医”20人、“颍淮基层名中医”30人,省级名中医和基层名中医达22人。此外,韩进军、王朝亮医生入选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沈宏光、杨干波团队创建了安徽省名中医工作室。
  
  80后中医赵苏敏:
  
  在名医工作室中成长
  
  “别怕,下针就像蚂蚁蛰得一样。”17日下午,市中医院针推一科治疗室内,80后科室副主任赵苏敏正在用“醒脑开窍针刺法”为患者进行双侧针灸治疗。“这种针法师承石学敏,针刺手法、角度等都有一定操作要领。这种针灸治疗法,要在患者病情稳定后的三个月到半年的黄金恢复期内进行。”她说。
  
  2008年,赵苏敏毕业于安徽中医药大学针灸专业。进入市中医院后,也会有患者质疑她“技术不行”。“从刚开始的零星患者,到现在每天最多可以接诊几十人。大家是看到了实实在在的临床疗效。”
  
  2016年,赵苏敏来到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修针灸。当时,跟着全国著名针灸大师石学敏学习独特的“醒脑开窍针刺法”。她亲眼见到一名手指僵化无法伸展的患者,在石学敏老师的针灸下,手指很快就可以舒展开,“这也坚定了我致力于学中医救人的想法。”
  
  2019年,市中医院的石学敏工作站成立,石学敏每年定期来坐诊和讲学,赵苏敏抓住每次学习机会,不断充实自己。“在中医针灸领域摸爬滚打了10多年,我依然是个新人,需要跟着老师不断学习。”
  
  类似的中医工作室,近年来成了很多年轻中医成长的摇篮。目前,我市共有5家长三角名中医工作室;3家“国医大师李业甫传承工作站”。
  
  “这些工作室的成立,为阜阳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增添新动力、带来新机遇。同时,借助工作站科研团队的技术优势,为医院培养了更多医疗人才。”市卫健委中医科主任张彦表示。
  
  00后大学生李梦阳:
  
  走好家族第五代中医传承路
  
  就读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的00后李梦阳,出生于太和一个中医世家。“家族从事中医治疗最早可追溯到民国时期,我已经是第五代。”
  
  李梦阳说,在爷爷的细心传授下,父辈们勤奋、刻苦、认真钻研中医医技,有多年的中医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作为家族第五代传人,他学的是中西医临床专业。大一学的是基础,但他更感兴趣的是如何进行中西医融会贯通。
  
  “学中医的时间比西医要长,本科读5年,研究生还要再进修3年,所以同学多数选择了西医临床。”但他说,中医对他而言是家族的使命。“会跟着父辈们的脚步,争取在中医方面有所收获。”
  
  在李梦阳的大伯——市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李龙骧看来,学中医周期较长,导致学的人不多,但是能坚持下来就一定能获益匪浅。
  
  “中医医生匮乏属全国现象,这种现象需要我们继续努力来扭转。”李龙骧说,一方面,要加强中医的高校培训,另一方面,因为中医的师承关系很明显,还需要大家一起努力“传帮带”。
  
  近年来,我市也不断健全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等机制。近3年,各级医院共招录中医药专业研究生95人、本科生232人。近5年,我市还分批分期举办中医人员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班,每年培训学员200余名。
  
  数读
  
  至今年年初,我市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到366家,占全市医疗卫生机构的11.5%。
  
  阜城及5个县(市)均有1家公立中医医院,其中,太和县中医院是全国首家县级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全国示范中医医院、国家住院医师规培基地。
  
  每千常住人口公立中医医院床位数达到0.75张,超过国家“十三五”规划目标(0.55张)。
  
  每千常住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助理)数达0.43人,超过国家“十三五”规划目标(0.4人)。
  
  “名院”方面,推动阜阳市中医院、太和县中医院高质量发展。
  
  由县级中医医院牵头组建中医医共体,覆盖57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占5县(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总数的29.1%。
  
  “名科”方面,全市16家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医院、7家公立专科医院均设立中医科。
  
  其中,国家级中医特色专科4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12个,市中医院建立石学敏院士工作室,各县市中医院均建立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名师”方面,已培育“颍淮名中医”20人、“颍淮基层名中医”30人,省级名中医和基层名中医达22人。
  
  近3年,共招录中医药专业研究生95人、本科生232人。
  
  到2025年,力争80%的市县级中医医院达到三级以上水平。建成15个省级中医优势专科和特色专科。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