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聚焦工业发展 9月8日,市委宣传部举行“阜阳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聚焦我市工业发展。市经信局局长韩烁就我市聚焦产业兴城、工业强市等方面通报相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工业实现量质双升 从2012年到2021年,全市工业保持稳快发展态势,2021年,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达到3111亿元,总量是2012年的3倍。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1%,占全省的比重从2012年的3.8%上升到2021年的6.9%,总量位次从2012年的全省第12位上升到2021年的全省第5位。全市高新技术工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从2012年的11.3%提升至2021年的33.7%,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从2012年的8.6%提升至2021年的40%。 重点产业支撑有力 按照“龙头企业-产业链条-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式,我市大力育企业、强产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新材料、绿色食品、装备制造和新能源汽车、生命健康、绿色建筑建材、电子信息及光电显示、纺织服装等工业重点产业快速发展,2021年重点产业产值超过2900亿元;其中,节能环保产业2021年产值突破700亿元,装备制造、医药制造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9%、18.7%,分别高于全市平均11.9、10.6个百分点。 企业培育成效突出 坚持抓大、培优、扶小、育新相结合,打造梯次培育体系。深入实施龙头培育工程,70家“13581”培育企业2021年完成产值819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26%以上,同比增长45.7%,高于全市平均32.1个百分点。华铂科技、昊源化工等企业产值均达到百亿元以上,全市年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44家。坚持“专精特新”导向,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14家,省级专精特新冠军企业达到13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224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559家。 企业创新能力提升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突出,全市共建成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27家、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9家、省级标准化示范企业10家、认定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50家,以国家、省研发平台为引领,市级研发平台为支撑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积极培育工业精品,共认定省级工业精品49个,市级工业精品84个。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全市建成省级智能工厂4个,省级数字化车间30个,市级智能工厂5个,市级数字化车间20个。加快构建绿色工厂、产品、园区、供应链“四位一体”的绿色制造体系,获评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20项、绿色工厂11家、绿色园区2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6家、绿色设计示范企业3家,省级绿色工厂17家,形成了一批示范典型。 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高规格召开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强化“双招双引”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制定出台《阜阳市尊重企业家尊重纳税人十项制度(试行)》,为优秀民营企业经营者发放“阜商服务卡”,开展“企业家早餐会”。全市民营经济上台阶行动深入实施,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12年的59.5%提高至2021年的66.1%,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占全部市场主体的96.4%。 记者:“阜商服务卡”目前发放情况怎样? 韩烁:为着力营造尊重企业家、尊重纳税人的浓厚氛围,保障民营企业家政治上有荣誉、社会上有礼遇、生活上有待遇,去年我市出台了《阜阳市尊重企业家尊重纳税人十项制度(试行)》,其中之一就是建立服务卡制度,并制定了《阜阳市“阜商服务卡”管理服务办法(试行)》,为阜阳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企业家发放“阜商服务卡”,为持卡人提供信息“直通车”、“一站式”政务服务、就医体检及子女入学、直系亲属落户等有关优待服务,增强企业家荣誉感、获得感。 去年,我市为44位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的优秀民营企业家和优秀民营企业负责人,受到市政府通报表扬的优秀民营企业经营者发放了“阜商服务卡”。目前,我市已启动今年的发放工作,正在进行优秀民营企业经营者的评选。 记者:过去十年,阜阳工业发展取得不错的成绩,下一步有哪些具体举措? 韩烁:我们将始终把制造业作为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紧扣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聚焦提质扩量增效“倍增”目标,深入贯彻落实《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倍增”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围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新材料、绿色食品、生命健康、装备制造和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及光电显示、纺织服装、绿色建筑建材等特色产业,大力实施六大行动,着力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坚持“龙头+配套”,实施重点产业壮大行动,积极培育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绿色食品4个千亿级产业,绿色建筑建材、生命健康、装备制造和新能源汽车、纺织服装4个五百亿级产业。二是坚持“培育+引进”,实施优质企业引育行动,梯度培育规模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龙头企业。三是坚持“发展+质效”,实施提质增效行动,推动绿色化转型、服务型制造、质量品牌提升。四是坚持“科创+产业”,实施产学研协同创新行动,加快制造业创新能力整体跃升。五是坚持“平台+项目”,实施园区提升行动,塑强工业发展载体。六是坚持“数字+制造”,实施数字赋能行动,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四化”改造。 通过实施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倍增行动,力争到“十四五”末,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0%左右,加快建成长三角中心区产业转移优选地、中原地区新兴制造业基地和新能源基地、皖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区。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