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平原 查看内容

寄情王家坝

2022-9-16 08:59| 编辑: 刘黎 | 查看: 76480| 评论: 0|原作者: 智勇|来自: 阜阳日报


  离开20多年了,我又来到王家坝,又看到了王家坝闸,我难以忘怀的一个闸。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区,全长1000多公里,它两头翘,中间洼,是一条特殊的河。上游364公里,落差178米,每当雨季来临,洪水乘着“滑梯”呼啸而下。到了阜南县境内,像跌伤的猛兽一头栽倒在地。中游490公里,落差仅16米,洪水只能在河床里缓慢爬行,先涨满河滩、再冲击堤坝。王家坝闸面向淮河,身后是有18万亩肥沃农田的蒙洼蓄洪库。为了淮河流域的安全,王家坝闸自1953年建闸以来,以“千里淮河第一闸”的担当,先后在13个年份16次开闸蓄洪,毁了庄稼苦了干群,党和政府分外关心。

  我曾在阜南县工作5年多,虽然没有经历开闸蓄洪,但目睹过蓄洪前的紧张撤离,体验过它的伤痕累累。1996年6月上中旬,淮河流域普降暴雨,从7月1日到18日,王家坝连续迎来四次洪峰。7月18日中午,省里下达命令,要求蒙洼蓄洪库于19日8时前完成转移,准备开闸蓄洪。18日下午3时许,我在南照渡口迎候一位检查指导转移工作的省政府领导,然后随同进入蓄洪区。这时,库区已经紧急行动起来,县乡村三级干部分片包干,基干民兵全部上岗,帮助群众迅速撤退,确保不漏一户一人。撤退道路上挤满了人,各种运载工具都上路了,拖拉机、三轮车、自行车,板车、牛车,载着衣物粮食和简单的家具。许多人肩扛手提,牵着牛羊、赶着鸭鹅,大家行动匆忙、表情凝重。一位六十岁开外的老汉挟着被褥牵着一条牛,眼角含着泪,一步一回头。我们看着心里都很难受。一位镇干部安慰说:“老人家不要伤心,开闸受灾国家会给补助的。”老汉慢吞吞地说:“那不一样,自己种的庄稼,毁了心痛;吃国家的救济,也心里不安啊。”当年,王家坝共经历了五次洪峰,虽然最终没有开闸蓄洪,但转移群众3.4万余人、牲畜18.2万头、粮食1.13万吨,这是一笔巨大的经济支出。那精神支出呢?群众的泪水、干部的汗水,都没法用秤去称。

  王家坝抗洪纪念馆建成于2021年6月,用2000多件实物、雕塑、照片、文献资料、影像等,展示了建国以来阜南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与洪水作斗争的苦难与辉煌。这里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思索人生价值、体味人生意义的地方。这是一座丰碑,是对阜南人民大局意识、牺牲精神的充分肯定。

  王家坝是传统美德之网上的一个结,连接着责任与担当、仁爱与慈善、亲情与乡情。站在展厅里,我想起一位过世的老人。李学先,1912年出生于阜南县鹿城镇马楼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少年时代外出逃荒时习得一身武功。1929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征途中,由于机智灵活、勇猛善战,被时任红二十五军军长的徐海东誉为“猴子营长”。建国后,李老曾先后担任中南军区粤北省军区司令员、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务。1991年5月中旬开始,淮河上中游暴雨倾泻,王家坝闸于6月15日奉命开闸蓄洪,阜南人民陷入疲惫而顽强的抗争中。消息传出后,身在广州的李老立即安排秘书在广东省的安徽籍老乡中募捐,集款30万元,救济家乡灾民。1994年9月,李老又募捐30万元,设立了“阜南县李学先教育奖励基金会”。1996年9月11日上午,受县委县政府委托,我和几位同志在广州看望李老,李老在卧室接待了我们。老人中等身材,白发稀短,双目有神。上身一件白色长袖衫,下穿一条灰黄色的宽松裤子,质朴淳厚、和蔼可亲。老人当年84岁,语速较慢,行动略有迟缓,但思路非常清晰。我简要汇报了县里有关情况,讲了当年王家坝的五次洪峰和大面积内涝情况。李老感慨地说,蒙洼的群众多灾多难啊,你们一定要安排好群众生活。

  李老室内设施简单,一张脱了油漆的枣红色办公桌,两把陈旧的藤编椅子,一张普通的木板床,挂的是淮北常见的白色纱布蚊帐。自己省吃俭用,心中念着家乡。多年来,李老在秘书的帮助下多方奔走四处募捐,为家乡送来300多万元的资金和物品,援建了两所希望小学,李老的心永远与家乡人民在一起。

  洪水磨炼出王家坝人坚强不屈的意志,也培育出乐于助人的品质。这里经常有领导和专家来检查防汛、慰问扶贫,群众心里有数。1997年6月的一天上午,省委一位领导到了王家坝。来时已是阴云密布,电闪雷鸣。听汇报、查堤防、走访慰问。就要离开时,狂风裹着暴雨像撒石子一样砸了下来。回县城的公路必经官沙湖蒙河分洪道,这是一条柏油路,两边低洼,河上有桥,来时路桥分明,这时浊浪滚滚,公路和桥都淹在水中。水深近尺,流速很快,车辆通过有危险。我们急着思量对策时,从坝子上下来两个三十来岁的农民,一人拿了一根一丈多长的竹竿,要求为我们带路。他们说自己路熟,知道哪里低洼,哪里是桥。于是,他们各拿一根竹竿站在两边,在政府工作人员的配合下,标出了公路两侧的安全界限。人在水中一寸寸移动,用双脚探索着道路,面包车在两根竹竿标定的范围内缓缓前行,一行人谨慎跟在车后。一里多的水路,走了近一个小时。车子开出水面,省委领导与带路的同志一一握手致谢。两个农民抹了一把顺脸流淌的雨水,腼腆地笑了笑说:应该的应该的。

  2003年6月,蒙洼防汛交通大桥建成通车,进出蓄洪区更为便捷,洪水到来时,王家坝也不再是“孤岛”。我站在桥上,俯瞰当年行走的路线,看分洪道里水波粼粼绿草青青,真为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感到高兴。

  阜南县气候多变,河流众多、地势低洼。内外河流10多条,堤坝接近400公里,安全庄台、保庄圩和60多条大中沟,长约580公里。每当雨季来临,阜南人民要挑起三副担子,堤坝防护、内涝除灾、蓄洪自救。阜南人祖祖辈辈与洪水打交道,既有坚韧的心理适应又有丰富的治水经验,盼它不来,来了也不怕。阜南人会算大账,一次蓄洪损失五六个亿,保护的是五六十个亿,也许还会更多。苦难是塑造精神的刻刀,是培育品格的营养剂。水患造就了阜南人民抗逆耐压、勇于担当、不屈不挠的精神,这代代相传的崇高品质使人性更加丰满。王家坝是阜南人民与洪水斗争的聚焦点,王家坝精神是阜南精神的凝结。

  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蓄洪区保庄圩和庄台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砖混住房、沥青小路,绿树成荫、花坛飘香。自来水、照明电、高杆灯、宽带网,蒙洼群众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今夏持续高温、干旱少雨,而蓄洪库仍以海洋般的胸怀展示着生命的活力,杨树钻天、柳丝飘舞,绿浪翻滚、清新四溢。库区群众深知生活的艰辛和收获的不易,对各类作物呵护有加。芡实莲藕,碧叶连天,毛豆水稻苍翠满目,芝麻、高粱摇摆着粗壮的腰身,一幅丰收在望的优美画卷。

  我在庄台和蓄洪库拍了很多照片,沉浸于这温馨祥和的氛围,心中不禁感叹:不开闸真好!那以后都不开了,行吗?恐怕不行,在现有条件下,只要淮河不改道,洪水还会再来,蓄洪还会发生。人无法选择出生地,也无法改变自然规律,但可以选择适应和利用。今后,阜南人民还要与洪水周旋,但他们会更加坚强、更有智慧,日子也会越过越好!

  (作者曾任阜南县人民政府县长)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上一篇:南湖明月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