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网络中国节·春节】年关坟台赶大集

2023-1-19 10:27| 编辑: 刘黎 | 查看: 21880| 评论: 0|原作者: 尚原野 通讯员 史浩然 于乐 闫健民/文 记者 穆可亮 通讯员 张天峰/摄|来自: 阜阳日报

买丸子 听唢呐 看演出 巧遇新娘坐花轿——

      太和县坟台镇,距离阜阳市区80公里、距太和县城40公里,相对偏僻的位置,让这个10万人口的农业大镇至今保留着传统的年货大集。嚼几颗当地特产绿豆丸子,喝一碗热气腾腾的丸子汤,再称几斤果子,让春节的味道在唇齿间留香。给孩子挑两个手工灯笼,选一对老式红蜡烛,在期待中迎接新年到来。唢呐声一响,谁家接新娘?看花轿穿行于拥挤的街道,还有一场活力四射的文艺演出……春节前夕,记者专程赶赴千年古镇坟台,看当地人热热闹闹办年货、欢天喜地过大年。
  
  遇新娘进门,八抬大轿
  
  农历腊月二十一上午10点,X003县道阮桥至坟台方向,双向两车道马路有些拥堵。循着欢快的唢呐声,记者赶上了缓缓行驶的迎亲车队。原来,车队前面有一顶红绸装饰的八抬大轿。
  
  隔着红纱轿帘,隐约看到端坐其中的新娘子,任花轿颠簸,她一直含笑不语。“我们谈了六年恋爱,结婚前她提出要坐花轿进门,这次满足了她的心愿。”25岁的新郎马海龙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南美洲工作,两年没有回老家了。春节前,他专门赶回老家办喜事。
  
  两家相隔5公里。这次结婚,马海龙专门租了一顶轿子、请了八个轿夫,花了2个小时才把新娘迎娶进门。“开车最多半个小时,可是,坐轿子她一辈子都忘不了,这钱花得值!”马海龙说,春节过后,他们一起去南美洲工作。年前举办传统婚礼,也给自己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
  
  在花轿前头,是当地人办喜事都要请的“响”(乐队),这里是远近闻名的唢呐之乡,2017年“坟台唢呐”被列入省级非遗。22岁的唢呐手王艺名出身唢呐世家,他12岁学艺,曾在河南进修三年,2022年4月在阜阳市第二届唢呐大赛上斩获一等奖。“接亲的路上吹酸曲,回来的时候吹情歌,进门以后吹《百鸟朝凤》。”王艺名一边指挥乐队,一边对记者说,“这样吹,气氛才能上来。”
  
  品坟台丸子、传统果子
  
  在坟台年货市场上,丸子的地位向来不可动摇。春节前是坟台丸子的销售旺季,在中心学校与中心小学之间的十字路口旁边,经营户摊位上金灿灿的丸子早已堆成一座座小山,大有与鸡鱼肉蛋分庭抗礼的架势。
  
  这种弹珠大小的绿豆丸子色泽金黄、口感酥脆,被誉为“金珠贡元”,当地人过年家家户户都要买几斤,既能直接食用,又能煮羊肉汤、排骨汤。原味的、五香的,装在不同的簸篓子里,问价之前先尝几个脆不脆,觉得好吃再买也不迟。你称三斤、我买五斤,过年走亲戚可以送礼,放两三个月都不会变质。
  
  “从我太爷那一辈开始,坟台街上就我们一家炸丸子;现在,街上炸丸子的基本上都是跟我家学的。”39岁的钱磊是市级非遗——太和坟台丸子加工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早上天不亮出摊,晚上天黑收摊,不到10平方米的摊位,一天的营业额1万块钱以上。在他的记忆里,爷爷入冬后一天只能炸几十斤丸子。现在市场需求大,他们家一天能炸1400斤,春节前两个月就炸了6万多斤丸子,正月十五前后可以全部卖完。
  
  如果觉得吃干丸子不过瘾,那就到隔壁摊位瞧瞧,这里有热气腾腾的丸子汤。摊主于俊山今年54岁,父辈在路口卖了几十年丸子汤,十多年前子承父业,在丸子汤中加入鸭血、豆腐,没想到激发了食客的味蕾。“现做现卖,6块钱一碗,每天要卖100多碗。”于俊山说。
  
  “我在深圳上班十多年,每年过年回来都要来吃一碗丸子汤,这是任何地方都吃不到的家乡味道。”30岁的汪小雅家在双钟村,距离坟台镇10多里路。当天上午,她带着弟弟、儿子、外甥来逛坟台大集,不到中午就感觉肚子饿了,一人一碗鲜香丸子汤,满嘴都是家乡味,好似解了一年的馋。
  

  在丸子摊位不远处,是几家传统果子摊。口酥、酥果、梅豆酥、豇豆酥、大京果……足足十多种,口味各不相同,每一样都要买一斤尝尝。“从我老太爷那一辈开始做果子,几代人都没丢,赶到年关时自产自销,一天能卖100多斤。”摊主杨全峰平时在石家庄做展台展柜,每年春节都提前回来摆摊,虽说挣不了多少钱,但祖传的手艺不能丢。
  
  如果想给生活加点料,就去坟台卫生院门前买点茶叶吧。黄山毛峰、祁门红茶、西湖龙井、安吉白茶、余姚黄金芽……价格在一两30-80元不等,半两起售。“我是坟台街上第一个开茶叶店的,农村市场到了年关茶叶需求量大。”店主张素英说,40块钱一两的毛峰、白茶都好卖,一两一两地称,一天能卖出好几斤。“现在的农村人和城里人一样,都喜欢喝茶。”
  
  买手工灯笼,老式蜡烛
  
  每逢年关,对联、灯笼、蜡烛、年画都是畅销品,其中,传统手艺最让人爱不释手。在坟台街头,“土得掉渣”的手工灯笼、手工蘸的蜡烛,总能勾起人们的童年记忆。
  
  临近中午,下起了小雨,61岁的董素珍撑着雨伞站在街口,另一只手扶着一个小竹筢,上面挂着好几个灯笼。竹签两头固定在圆形拖板上,篾子编的灯笼罩呈圆柱形,中间糊上薄膜,两头贴着剪纸,一看就是传统手艺。“都是我当家的手工做哩,10块钱一个,要是买两个,便宜2块钱。”当天一大早,董素珍从阮桥赶到10公里外的坟台,就是因为这边的集市规模更大、客流更多,到天黑还有生意。
  
  八仙桌上摆着手工蘸的红蜡烛,有大中小三个型号,一头粗一头细,上面都用金粉写着“大吉大利”四个字。这里的蜡烛不按支卖,而是8块钱一斤上秤称,用报纸简单一包,除夕夜里点在堂屋的条几上、厨房的灶台上,特别有年味儿。
  
  “这两根蜡7块2,你给7块钱吧,扫这个码。”72岁的许传英高中毕业,蜡烛上的大字是她自己写的。做了几十年的蜡烛,供孙子考上安医大临床医学专业。现在,大孙子已经读大四,打算考研究生,以后还要接她去城里生活。用她的话说,“这两年,还要加油干!”
  
  看婚庆演艺,唢呐歌舞
  
  逛年货大集,免费的演出一定要看一场。春节就要到了,最大的喜事莫过于娶亲了,婚庆演艺自不可少。1月12日,坟台镇坟台村村民魏本标娶儿媳妇,除了摆喜宴外,还请了演艺公司,热热闹闹唱了两场。
  
  “我们一家在银川做生意30多年,平时很少回来;今年春节前娶儿媳妇,亲戚邻居都在一起好好热闹热闹。”魏本标说,现在农村人结婚都要请场戏,赶集的、走亲戚的免费看,也是给办喜事捧个场。这几天有雨雪,路上人也不少,晚上演出灯光、电子屏、扩音器一开,方圆几里路的人都来看热闹。
  
  王健康,坟台村王健康传媒公司负责人,六代人都以吹唱为生,这几年事业逐渐发展壮大。年前年后是传统旺季,从进入腊月到出正月,双头日子几乎没有空挡。1月12日这天,公司就接了三场演出的活,都是为喜宴助兴的。
  
  “唢呐、歌曲、舞蹈、民间小调,一天最多能接五六家的活,一场演出至少要6个演员。”王建康说,今年他添置了两套18米宽的雷亚架舞台,一套就是60多万元。这种大型演出,一场的费用上万块,去掉人工也能赚好几千块钱。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相关分类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