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人水共生产业兴

2023-8-22 09:47| 编辑: 戴斐 | 查看: 49534| 评论: 0|原作者: 记者 王雪洁 通讯员 李素丽 文 庞诚 摄|来自: 阜阳日报

  夏末秋初,阜南县王家坝镇仁超芡实种植基地迎来了大丰收。

  绿色芡叶层层叠叠、铺满水面,数十名工人穿着皮衣、拿着镰刀,采收成熟的芡实。收上来的芡实果,“乘车”来到不远处的加工基地,经去皮、脱壳、分拣、包装,踏上去往河南、江苏的旅程。

  行走在500多亩芡实塘边,看着眼前的景象,仁超的思绪常常回到三年前的夏天。那场洪水夺走了当年的大部分收成,却没有夺走他的信心。

  2020年7月20日,安徽境内淮河干流全线超警戒水位,“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闸时隔13年再次开闸泄洪,阜南县蒙洼蓄洪区内一片汪洋。

  20多天后的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安徽考察,首站就来到蒙洼蓄洪区,看望慰问受灾群众,了解恢复生产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因地制宜、抢种补种,尽量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积极应对自然灾害,与自然和谐相处”。

  “退水后,我们到水塘抢收芡实,500多亩芡实,抢收上来200多亩。”让仁超重新振作的是,灾后补贴款第一时间到账,抢收补种迅速展开。“损失补回来了,拾起信心、铆足干劲,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仁超的种植基地摸索出芡实、小麦轮作方式,亩经济效益达6000元。基地还不断更新优化芡实品种,上新初加工设备和冷库,满足生产加工需要,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年产值达300多万元。

  芡实有“水中人参”之称,这种生长在南方水乡的水生果实不仅美味,还具有药用价值,受到市场青睐。

  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阜南县趋利避害,调整沿淮地区农业种植结构,大力推进低洼地莲藕芡实种植、稻渔综合种养、特色水禽养殖等适应性农业。仅芡实一项,该县种植面积就达3.1万亩。

  蒙洼蓄洪区主要位于我市的阜南、颍上两县境内,总面积约180.4平方公里。因地势低洼,雨季时常积水,限制了农业发展。如何利用水患和低洼的地势,发展水“冲不走”的特色产业,阜阳一直在思索。

  变水患为水利,顺着水路找财路,是沿淮群众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智慧探索。

  近年来,我市在阜南、颍上等沿淮地区共发展适应性种植业45万亩,其中,发展优质稻米26万亩、优质小麦15万亩、水生蔬菜2.7万亩、简易设施蔬菜1.3万亩。

  利用行蓄洪区饲草丰富、水源辽阔等特点,我市调整养殖结构,发展适应性畜牧养殖12.17万只(头);利用沿淮行蓄洪区生物多样性优势,科学发展生态养殖、稻渔综合种养、水产种业和休闲渔业,适应性水产业面积达11.4万亩;因地制宜发展蚕桑、黄晶梨等特色林业,兼顾发展生态防护林、湿地经济林,适度发展休闲观光林业,共发展适应性林产业1.92万亩。

  人水共生,亦得民生之利。在一个个适水产业中,我市沿淮群众找到了更多致富“金钥匙”。

  “一二三产融合方面,阜南柳木工艺品、特色水禽、特色水生作物等加工业,颍上优质稻米、水产品等加工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借助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的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加快推进淮河流域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物流配送等产业链建设,促进沿淮行蓄洪区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同时,加大对沿淮行蓄洪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夯实沿淮农业发展基础。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