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要闻 查看内容

【党报记者在基层】老手艺“ 编”出新“ 钱”景

2025-9-3 09:10| 编辑: 朱大虎 | 查看: 1188|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梅飞 通讯员 张海飞 宋雨晴|来自: 阜阳日报

  经过筛选、浸泡、去皮的柳条,有的通过自动化设备加工成标准化木条;有的在工人指尖下相互交织,经过精心“ 组合搭配”,制作成沙发、茶几、收纳柜等产品……这是近日记者在阜南县张寨镇国森家具有限公司加工厂房看到的场景。
  
  “ 当前我们主要是做室内家具,一天能接几十个订单,预计今年销售额可达数百万元。”国森家具有关负责人张秀华说。
  
  国森家具的发展,是张寨镇将历史悠久的柳编技艺与现代家居产业深度融合的缩影。
  
  近年来,张寨镇依托柳木资源,用一根根柳条“ 编”出年产值超2 亿元的特色产业,成为带动镇域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的绿色引擎。
  
  张寨镇位于淮河岸畔,有着悠久的杞柳种植历史。杞柳是水生植物,是沿淮滩涂地上的原生品种。在与时而发生的淮河洪灾斗争的过程中,当地百姓学会了利用杞柳“ 编筐打篓”,满足生活需要。但长期以来,当地的柳编多为家庭作坊式生产,产品单一、附加值低,难以形成规模效应。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镇党委政府意识到,要将柳木“ 老家底”变成“ 新优势”,必须推动传统技艺与现代产业接轨。
  
  “ 要把小柳条做成大产业,首先得破解‘ 散、乱、弱’的难题。”张寨镇有关负责人李佳乐介绍,当地通过政策扶持、土地保障、服务优化等举措,主动“ 筑巢引凤”,吸引柳木加工企业集聚发展。一方面,整合闲置厂房、集体土地,规划建设柳木家居产业园区;另一方面,搭建“政企对接”平台,协调金融机构推出专项信贷产品,组织技能培训,解决用工短缺难题,并联系物流企业,降低运输成本。
  
  一系列“ 组合拳”,让张寨镇柳木产业逐渐从“ 单打独斗”走向“ 抱团发展”。目前,全镇已集聚柳木企业14 家,涵盖柳木原材料加工、设计研发、家居生产、电商销售等,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 家。
  
  如今,张寨镇的柳木产业不仅撑起镇域经济的“ 半壁江山”,更成为群众家门口的致富产业。目前,全镇柳木企业直接带动300 多人实现家门口就业。“ 我在家门口的柳木厂上班,每月能挣4000 多块钱,既能照顾老人孩子,又有稳定收入,比外出打工强多了。”国森家具工人王丽笑着说。
  
  此外,该镇还通过“ 企业+ 合作社+ 农户”模式,带动农户发展柳木种植,让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分红等多种方式增收。
  
  下一步,张寨镇将继续深耕柳木家居产业,与杆秤制作、琴书表演等当地非遗项目联动,努力形成“ 产业互促、文化共兴”新格局,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