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颍泉区中市街道惠泉社区,有一间悬挂着“暖新阜务党群驿站”牌匾的小门面。周一到周五上午10时许,房间里便会热闹起来。来自社区的老人们,有的系着围裙洗菜,有的围着灶台掌勺,行动不便的则坐在一旁唠家常。 这是一处由老年群众“众筹”的免费供餐点,不仅解决了辖区老人的午餐难题,更成了大家聊天交友的暖心港湾。墙上贴着的捐助记录,字里行间都是温情:2024年11月24日,爱心人士捐助青菜萝卜若干;2024年12月18日,爱心人士捐助面条20斤;2025年1月3日,窦姐捐助花生米1袋;2025年1月19日,孙丽敏捐助大米20斤;2025年8月27日,王国珍捐助现金100元…… 累并快乐的“老班长” 9月1日上午,记者走进惠泉社区的“暖新阜务党群驿站”,房间里已坐满了老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聊着,分享社区里的新鲜事,笑声此起彼伏。最里面的隔间内,71岁的王云正挥舞着大勺,铁锅与灶台碰撞,发出“滋啦”的清脆声响,一股浓郁的菜香瞬间弥漫开来,令人食欲大开。 临近中午,老人们拎着饭盒,三三两两地来到供餐点,排队打上一碗米饭和爱吃的菜,带着满足的笑容回家就餐。 “我是这儿的大厨,绰号‘老班长’。”王云擦了擦额头的汗,笑着对记者说。当天的午餐是糙米饭配青菜豆腐,食材源于前一天志愿者李丙寅捐助的50斤糙米,以及社会爱心人士送来的青菜。“咱们这个供餐点周一到周五开门,专门面向社区70岁以上的老年人,都是素食,吃着健康,而且一分钱都不用花。” 王云并不是惠泉社区的居民。去年夏天,在身为志愿者的女儿推荐下,她成了这儿的掌勺大厨。从那以后,每天清晨,王云简单洗漱、吃过早饭后,便骑上三轮车赶往惠泉社区。在老姐妹王兰、方秀琴、武秀兰等人的帮忙下,洗菜、淘米、切菜,有条不紊地准备着当天的午饭。 心思细腻的她,总能根据老人的口味调整菜式。软糯的米饭、清淡的菜肴,赢得了老人们的一致称赞,大家亲切地称她为“伙食班老班长”。“虽说活儿挺累,又不拿一分钱工资,可是干得很充实。每天和大家在一起,心情愉悦了,身体也越来越好。”王云说。 老年人“众筹”的供餐点 惠泉社区的老年义务供餐点成立于去年春天。 2024年3月,社区党支部书记杨红梅路过文峰塔时,发现一家饭店正在为周边群众提供免费早餐。连续观察一段时间后,她确认这家饭店并非一时兴起,而是长期坚持,于是主动联系饭店负责人,试探性地询问能否在惠泉社区也设立一个助餐点,以解决社区老人的用餐难题。 一个多月后,传来好消息——饭店同意了。在颍泉区委社工部的支持下,社区很快选定这间门面房作为供餐点。起初,每天早晨,社区工作人员会骑着三轮车到饭店取回做好的粥、包子等餐食,免费分发给70岁以上的老年人。但不久后,因饭店一名早餐工作人员在上班途中被车刮伤导致人手不足,供餐方式调整为由饭店提供电灶台、电饼铛、消毒柜等厨具,直接在社区内开火做饭。 也就是从那时起,家住二里井社区的王云来到惠泉义务供餐点当起了大厨。惠泉社区“奶奶志愿服务队”也积极响应,几位相对年轻、厨艺出色的老奶奶主动加入,配合王云完成每日午餐制作。 义务供餐点的食材除部分由饭店支持外,社区老人成为捐助主力。88岁的祝秀珍老人就是其中之一,她的子女均在广东佛山退休定居。得知社区设立义务供餐点后,孩子们当即网购了200斤五常大米和食用油寄来,以实际行动支持母亲参与社区公益。 “子女说了,只要我在这儿吃得开心、满意,他们会经常给供餐点寄东西来。”祝秀珍老人说。 不少爱心人士参与其中 令人感动的是,参与社区“众筹午餐”的不仅有辖区老人和家属,许多爱心人士也通过各种方式加入,让这份温暖持续传递。 供餐点隔壁是一家名为“永生超市”的便利店。自义务供餐点开放以来,店主陈永生就成了这里的“编外志愿者”。每到开饭时间,他总会放下店里的活,来到这里帮忙维持秩序、整理厨具,还经常拍摄王云等人辛苦做饭的场景,发到社区居民群中,为这些热心志愿者点赞,带动更多人关注供餐点。 每天傍晚,便利店中未售完的青菜、萝卜等蔬菜,陈永生都会仔细打包好,送到隔壁供餐点,以这种方式支持社区公益。 在原社区文化广场上,一处占地约80平方米的房间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杨红梅告诉记者:“原来的门面空间太小,领餐老人常不得不站到路上,既拥挤也不安全。社区因此专门建设一个供餐点专用房间,让这项为老服务能持久开展下去。” “惠泉社区的老年义务供餐点不仅在颍泉区属首创,在全市也并不多见。”阜阳市委社工部相关科室负责人表示,“惠泉社区很早就成立了‘奶奶志愿服务队’,组织退休老人参与调解邻里矛盾、开展文艺活动等,为社区治理贡献良多。此次以‘奶奶志愿服务队’为主开展义务供餐,既让老旧小区焕发新貌,也彰显了基层治理的温度与水平。希望广大基层干部结合实际,探索更多接地气的模式,带动更多人参与社会养老。”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