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板、扫边、走线……伴随缝纫机的“哒哒”声,一块裁剪好的布片,加上拉链,在郑继影的手上逐渐呈现箱包雏形。而她所在的缝纫区域,数十名女工也正在工位前,争分夺秒,加紧生产。 8月17日,记者走进位于阜南县王家坝镇的红亮箱包厂时,看见的就是这样一幅忙碌景象。“不久前,厂里才接了美团的保温箱包订单,大伙在加班加点生产。”郑继影说着话,手里的活儿也没落下。 厂房前的墙壁上,有一幅照片,那是2020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蒙洼蓄洪区,走进红亮箱包厂时的镜头。日月如梭,一晃三年过去,总书记深情的话语言犹在耳,郑继影所在的红亮箱包厂已然发生了喜人变化——工厂年销售额从1000万元增加到2000万元,不仅产品打开了欧洲市场,工人的工资也随之提升。像郑继影这样的老员工,月收入超过4000元。 家门口的工厂,不仅让郑继影越干越起劲,也让她的丈夫李杰端稳就业“饭碗”。“我在厂里干驾驶员,为厂里运送布匹、拉链等原材料,也向外配送箱包成品。这个箱包厂,真是托起了俺们一家人的好日子。”说起现在的生活,李杰满脸笑意。 深情似海,厚望如山。牢记总书记“把灾害造成的损失抢回来”的谆谆嘱托,三年来,红亮箱包厂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扶下,全力推动转型升级。企业负责人王恒亮带领红亮箱包厂扩大了生产线,注册了“红亮”等品牌,还通过贸易公司将市场开拓到海外。目前,企业95%以上的箱包产品都是出口订单。 通过扩投资、添设备、拓渠道,红亮箱包厂不仅没有让一名员工失业,员工总数还从原来的97人增加到128人。 历经三个春秋,改变的不仅仅是红亮箱包厂。在蒙洼蓄洪区,一系列促就业、稳就业举措,让当地老百姓获得感满满。阜南县制定了《促进蒙洼地区就业乡村振兴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常态化开展“2+N”系列招聘会,积极推进直播带岗,有效为群众搭建了就业平台——已累计开展专场招聘会27场、参与企业244家,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11604个。 政策兜底让就业更“稳”。蒙洼蓄洪区各乡镇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巩固就业脱贫攻坚成果,通过促就业助推乡村振兴。截至目前,该蓄洪区内共有保绿、保洁等各类公益岗位254个,较2020年增加三成以上;建有就业帮扶车间4家,带动群众就业195人,其中,脱贫劳动力98人。 把视线放到阜阳全域,更多有温度的服务提升着群众就业幸福感——全市先后认定就业帮扶车间247个,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5万余个,带动安置脱贫劳动力和监测对象就业5.3万人;推进建设157个“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累计服务经营实体1.8万家,实现困难群体就近就业近7000人;为1万余家企业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等各类补贴1.2亿元,为150家重点企业设立招聘服务专员。 …… 用心用情书写“幸福答卷”。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切实把总书记殷殷嘱托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全面打好政策“组合拳”,更好帮助企业发展,以高质量就业夯实民生之本,保障群众稳定就业、稳定增收。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