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精神动力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深入把握二者有机结合的辩证统一关系。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文化建设要取得重大进展,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更加鲜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一般指导。 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中华民族上下5000多年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创造的。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要依靠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创新发展的智慧源泉;创新发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要服务于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成果的共享者。 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史就是一部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学说史。中华民族先祖认为,“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创造文化的目的是要感化天下百姓,使天下百姓能够成为掌握知识、提升修为、把握规律,进而能够主宰自身的文明之人。两者的观念异曲同工。 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要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马克思主义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为崇高理想和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经阶段。我们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发展进步。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创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智慧之源。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崇高社会理想和价值导向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精神文明,有助于推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思想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伟大胜利和伟大成就,归根结底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的结果。新时代新阶段,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要挖掘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元素,将其熔铸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发挥二者熔铸的思想伟力。 第一,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掘优秀治理经验,服务于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我们党之所以能长期执政,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将中华优秀传统的精髓熔铸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中,并转化为干事创业的精神力量和行动指南。历史上,中华民族繁荣昌盛强大的时间占绝大多数,背后蕴藏的丰富政治智慧和治理经验,成为今天中国共产党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长期稳定执政的智慧源泉,我们要大力发掘之,并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创造性转化。 第二,继续深入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元素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容的契合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不是简单的嫁接,而是彼此成就、相互契合、彼此融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因此,我们要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话语体系和话语表达方式,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其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中华先进文化进一步丰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内涵。 将二者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不能背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一般指导,又需要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将二者融通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 第一,以理服人和以文化人的认知实践。从以理服人的角度看,无论是在革命时期、建设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一直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学习教育实践视为头等大事。不同时代具体历史环境的差异,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只有不断学习吸收并彻底掌握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并转化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能力,才能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一道完成新的历史任务。当前正在开展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是党常态化开展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创新成果普及化的典型实践方法,有助于将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转化成为推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从以文化人的角度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国人民踔厉奋发、勇于创新的精神动力之源。新时代将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薪火相传,大力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程,进一步巩固我们的思想文化这块意识形态阵地。 第二,继续深入贯彻执行新发展理念。先进的理念是正确行动的导向。没有先进理念的指导,实践行动就会偏离正确轨道。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文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实践,需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科学理念的指导。 第三,科学运用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深入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人类进入新世纪以来,遭遇瘟疫流行、局部战争、恐怖主义、网络渗透、颜色革命、经济衰退等生存与发展的安全危机,亟需找到共同应对危机的有效方案,共同构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世界,需要从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力量中找寻应对方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两大构想充分蕴涵着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大同”“和合共生”的价值理念。把“一带一路”倡议付诸实践,生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熔铸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和中华民族“和谐共生”“天下大同”等优秀传统文化理念的深刻意蕴。 (作者单位:阜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