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河畔随手可得的黄胶泥,在66岁的“颍淮泥塑”代表性传承人梁德洪手中仿佛有了生命。指尖轻捏、刻刀翻飞间,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便从泥坯中“站”了起来——这就是“颍淮泥塑”的魅力。2023年,“颍淮泥塑”入选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7月17日,记者走进梁德洪的家,看这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如何用一捧乡土,延续阜阳的文化记忆。 艺术启蒙:泉河岸畔的“泥巴情缘” “嚓嚓——”客厅的工作台前,梁德洪左手稳托泥坯,右手持刻刀轻旋,人物衣襟的褶皱便在黄胶泥上渐渐立体。他正在赶制的是作品《还看今朝》,两个月来几易其稿,连喷壶补水都要反复斟酌角度。“泥巴是有脾气的,得顺着它来。”老人笑着说。 这份对泥土的“懂”,始于幼年时期的启蒙。1959年夏,梁德洪出生在阜阳北关龙潭巷,母亲喜欢看书画画,潜移默化间,艺术的种子也种进了他的心中。泉河岸边的黄胶泥,是他童年最爱的玩具。“那时候,我们小孩子常聚在河边,比谁捏的泥人更逼真。” 真正的“开窍”,来自比他大12岁的程连仲——当时阜阳地区手工业管理局的泥塑艺人。“机缘巧合,我知道他擅长做泥人,便天天揣着从河滩挖的黄胶泥去找他。他捏,我就照着学,收获很大。”高中时,梁德洪对着历史书上的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图片,在脑子里“拆解”立体结构,“那段‘瞎琢磨’的日子,练出了我的空间感。” 制作原料:取自泉河岸边的滩涂地 1980年,梁德洪进入当时的303被服厂工作,厂区宣传栏成了他的“第一个展厅”。“那时候宣传题材多,工农兵、劳模,我都用泥塑做成立体式海报,工友们路过总要摸一摸。” 最让他自豪的,是1987年为“四九起义”烈士创作的群雕。“魏野畴烈士有照片,周传鼎烈士有画像,可杜聿德烈士连张照片都没有。”于是,他根据烈士年龄和身份,设计出身着戎装、目光坚毅的形象,又在水泥里掺进氧化铁红粉末,模仿花岗岩质感。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梁德洪参与了不少单位的雕塑制作,粮校的假山、烟厂的喷泉、外贸公司的浮雕……那时候阜城街头的雕塑,也有不少出自他的泥稿。 梁德洪介绍,制作“颍淮泥塑”的黄胶泥,取自泉河下游两岸的滩涂地,那里是泉河、颍河交汇处,地势低洼、河网纵横,加上黄土淤积,形成了特别的黄胶泥质地,具有风干不裂、可塑性强的特点。 现挖的黄胶泥经过拌和、混凝、过滤、沉淀、阴干,就成了制作泥塑的主要原料,平时存放在阴凉干燥处备用。 制作时,取出泥块,根据泥塑大小揉捏底座。以人物雕塑为例,需要从下到上的步骤捏出泥坯,确定骨骼的比例,然后再把捏好的“衣服”一块块贴上去。脸部、手部是雕塑的关键,要在细微处刻画人物的神态。一件雕塑作品大约2、3个月时间才能完成。 致力传承:将开设免费培训班 2011年,阜阳天筑豪生大酒店的中餐厅里,一面融合老子、管仲、欧阳修三位历史名人的浮雕墙惊艳亮相。这是梁德洪担任酒店装饰技术总监时的得意之 泉河畔随手可得的黄胶泥,在66岁的“颍淮泥塑”代表性传承人梁德洪手中仿佛有了生命。指尖轻捏、刻刀翻飞间,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便从泥坯中“站”了起来——这就是“颍淮泥塑”的魅力。2023年,“颍淮泥塑”入选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7月17日,记者走进梁德洪的家,看这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如何用一捧乡土,延续阜阳的文化记忆。作——他特意将颍州西湖的荷花、文峰塔的飞檐融入背景,“五星级酒店里,必须有咱阜阳的‘文化底蕴’”。 2023年,“颍淮泥塑”入选市级非遗代表性名录,梁德洪成了代表性传承人。“以前是自己玩泥巴,现在想让更多人知道这门手艺。”他计划开设免费培训班。眼下,他正琢磨用泥塑还原阜阳老茶馆、庙会的场景,“让年轻人看看,咱阜阳的泥巴里,藏着多少故事。”他还计划买一台电窑炉,烧制“颍淮泥塑”工艺品。 对梁德洪来说,从事泥塑创作,一定要有阜阳地方文化元素。以他创作的《刘老汉的心思》《梦》两件作品为例,刘老汉的形象来自他当年插队时的邻居刘师傅。《梦》里酣睡孩童戴的猫头帽,是皖北农村常见的帽子。 眼下,梁德洪13岁的外孙刘瑞哲一直跟着他学习泥塑技艺,孩子很想让姥爷到自己就读的学校,为同学传授泥塑技艺,让更多同学了解这一文化瑰宝。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