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打拼的阜阳人好样的 1月9日,苏州北站。旅行社经理蒋雷早早开门营业,开始接待一批又一批远方来客——介绍苏州景点、传播苏州文化、安排旅游线路等,这份工作他已干了十多年。 当天上午,在相城区一栋高档写字楼内,企业家朱永利和员工一起开会,商议新接项目装修装饰事宜,就有关方案进行细化跟进。 同样奋斗在苏州,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阜阳人。在与苏州这座城市共同成长的同时,他们用行动绘出阜阳人的群体形象:能吃苦、肯钻研、特踏实。 能吃苦的阜阳人 今年45岁的蒋雷,是颍东区袁寨镇人。 在苏州这些年,他把旅游业务做得风生水起,不仅成了家、买了房,还顺利将孩子送进了大学。“感恩苏州,也感谢阜阳。”接受采访时,蒋雷感慨万千。 蒋雷身上有着阜阳人特别能吃苦的劲儿。28年前,因为家境贫寒,吃不饱饭、上不起学的蒋雷背起行囊来到苏州——家乡不少人在苏州打工,他期待也能在这里找份工作养活自己。 朴素的想法与艰辛相伴。初到苏州时,虽有老乡帮衬,但由于学历低、没技术,蒋雷的日子过得格外清苦:蹬过三轮车、当过服务员……为了能吃饱饭,只要能挣到辛苦钱,啥活他都愿意去干。 一次次积累,一点点变化。十多年前,恰逢苏州旅游业上升期,在老乡介绍下,蒋雷进入旅游行业,日子一天天变得好起来。 在苏州北站,蒋雷正在用手机帮客户安排旅游车辆。 肯钻研的阜阳人 在逆境中吃苦前行,这句话很适用于朱永利。没到苏州之前,朱永利是阜南县一名村干部;刚到苏州时,普通洗车工他都应聘不上。 “心理落差非常大,但既然认准了就要坚持下去。”2004年夏天,朱永利找了十多天工作后,最终在某建筑工地找到一份木工活计,开启了在苏州的“蜕变”之旅。 十多年前,苏州还没有这么多高楼大厦,城市不如现在漂亮,经济也不如今天繁荣。 “见证着苏州变化,也与苏州一起成长。”凭借吃苦耐劳精神,以及肯钻研、敢尝试的劲儿,朱永利深耕装修装饰行业,不仅在苏州、南京等地开办了多家企业,还将经营范围扩大到百货贸易、机电等多个领域。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年前,从木工做起的朱永利,仅用了3个多月,就因干事有模有样成为了劳务代理;1年后,看准基建蓬勃发展的势头,朱永利以“包工+包料”方式,开始代理装修装饰小项目。2016年,经历了10余年拼搏积累后,朱永利开起了公司,持续扩大事业版图。 “一直在尝试,一直在进步。”朱永利直言,虽然他走过不少弯路,但这些年的拼搏,他和很多安徽人、阜阳人一样在苏州得到了认可。 为了更好地服务家乡,朱永利担任了苏州市安徽商会副会长、阜阳之友苏州理事会常务副会长,积极为苏阜两地以及安徽老乡牵线搭桥,推进两座城市更好发展。 朱永利在和员工沟通工程设计方案。 特踏实的阜阳人 在苏州奋斗的阜阳人中,赵志伟是典型代表之一。 “得益于苏阜结对合作帮扶,我见到家乡人的机会越来越多。”赵志伟毕业于北京某著名高校,现任中国国际露营大会副主席、露营之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2022年,因为看好苏州丰富的体育文旅资源,他成立了苏州市营地体育管理有限公司,把露营之家全球服务中心落户在苏州运河体育公园,为苏州市体育文旅产业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年多的努力,多个新项目雏形已现;多年关注体育文旅领域,赵志伟在战略投资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咱们阜阳人做事踏实,这是此前诸多项目成功运营的基石。尤其是听说我是阜阳人,第一印象就会加分。”赵志伟说。 这些年,虽不在家乡发展,但家乡的变化却令赵志伟欣喜。尤其是阜阳丰富的文旅资源和人口多、市场大的特点,让赵志伟信心满满:“阜阳发展体育文旅事业将大有可为”。 以苏州为平台,以家乡为方向,赵志伟眼下正在积极推进有关项目落地阜阳。“因为人在苏州,我接触到更多家乡人;因为是阜阳人,我更愿对家乡发展尽心尽力。”赵志伟说,和许多在苏州的阜阳人一样,大家都期待家乡越来越好,也将更多为苏州、阜阳发展贡献力量。 据不完全统计,当下在苏州的安徽人约有200万人,其中阜阳人超过80万。一个个朴实、踏实的阜阳人,让苏阜联系愈发紧密,影响着苏州、改变着苏州,更见证着苏州的变化与发展。 赵志伟向记者讲述创业经历。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