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帮扶近3年,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干部杨彪—— 学期接近尾声,颍州区马寨乡皮楼小学的师生决定无论如何要向驻村工作队表达感谢。 “老杨不收锦旗,更不会要东西,咱们就写封感谢信!”校长张丽芳执笔,给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写了一封感谢信,细数驻村工作队尤其是副队长杨彪给师生们带来的帮助和温暖。 “说啥谢?都是咱自己的事儿……”进驻皮楼村近3年,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值班室的杨彪早把自己当作村里人,把村里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更把村民当作亲人。 下午5点左右,杨彪信步从村党群服务中心走到小学门口。此时快到放学时间,校门口停了两排三轮车。家长们看见杨彪纷纷笑着跟他打招呼。 “现在门口这么宽敞,电动车有地方停,还要多谢老杨。”从学生家长口中,记者了解到,以前学校门口是一条窄窄的水泥路,一到放学就围得水泄不通。去年6月,杨彪在跟学校老师聊天时得知,皮楼小学早就想拓宽路面,但苦于没有资金,一直没有行动。杨彪了解情况后,立即向单位打报告,申请了资金,当月就组织施工队完成了道路修整拓宽,还在路口设置了醒目的标识牌。 经过修整,皮楼小学门口不仅有了停电动车的地方,来往车辆看到标识牌也会主动减速、避让,让家长、老师倍感安心。张丽芳对记者说,老杨一年到头都想着学校。“六一”儿童节,他组织人员到学校开展文艺汇演;期中、期末时,联系爱心企业和人士捐赠物品,送给家庭困难和成绩优秀的学生。 放学后,皮楼小学门口冷清下来。趁着天还没黑,杨彪赶紧回到村党群服务中心,取了电动车,朝村子骑去。 在一处农家小院前,杨彪停下车,径直推开门走进去。一条大黄狗听到动静,摇头摆尾地迎上来。“老姚,吃饭了吗?”杨彪大喊一声,一位八旬老人从屋里走出来。“好!对俺真好……”姚启盘听不清杨彪说了什么,只知道拉着他的手往屋里走。 “现在屋里多亮堂!”拉着杨彪坐在屋里,姚启盘又念起去年初的暖心事儿。 姚启盘只有一个儿子,常年在外务工,很少回来,儿媳多年前离家出走杳无音讯,家里只有他和两个孙女相依为命。去年大年初二,家里失了一场火,虽然没有造成较大损失,但房屋过火后,墙面和房顶被熏得黢黑。 姚启盘和孙女都觉得房子没啥大事,可以凑合住,但杨彪不同意。过了两天,杨彪就向单位申请了房屋维修资金,带着施工队,把姚启盘家的房子修缮了一番。趁这次机会,杨彪还为村里其他几处有些小问题的房子进行了修缮。 房子修好时,姚启盘的两个孙女已结束寒假返校上学。大孙女姚嫚嫚在安徽中医药大学读书,想起这些年驻村工作队对家里的关心帮助,写下了2000多字的感谢信。“真没想到,以我家的情况,我还能上大学,我妹还能继续读高中。如果没有国家政策的帮扶,没有各位叔叔阿姨的关心,我和妹妹可能已经被迫辍学打工了……” 收到姚嫚嫚的感谢信,杨彪和同事们心疼不已。知道姚嫚嫚和妹妹最担心爷爷一个人在家里,杨彪就经常到姚启盘家,从居住环境到一日三餐,事事操心过问。 皮楼村的老少爷们都很信赖杨彪,遇到困难都想着先找他叙一叙。“他天天骑着电动车在村里转,最好找了!”去年午收时节,王玉强种植的600多亩小麦遭遇烂场雨。杨彪了解情况后,盯着保险公司快速赔付3万多元,弥补了损失。脱贫群众种植的白菜和西瓜滞销,杨彪购买后送给同事和亲友。有村民要到市里看病,杨彪到处打电话联系医院…… 近几年,皮楼村的日子越来越好了。村里超八成在家的年轻人从事生姜种植、销售,生姜产业发展得越来越红火。市人大常委会机关驻皮楼村工作队持续帮助谋划建设生姜产业园。 去年3月,总投资7900万元的生姜产业园启动建设。“就要动工了,发现有块地审批程序有问题。”皮楼村党支部书记姚启彪告诉记者,大家一筹莫展时,杨彪比谁都急。他第一时间向单位汇报情况,并通过市人大常委会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及时完成了相关审批流程。 眼下,马寨乡生姜产业园内,两座标准化生产车间和三座保鲜库正日夜“生长”,杨彪每天都要骑着电动车来看上几回。“今年4月份一期工程就完工了!”杨彪说,到今年9月生姜大量上市时,生姜产业园就可以大量保鲜存储生姜,并进行后续加工生产。 今年杨彪将退休离开工作岗位。他说:“最高兴的就是退休前看到村里产业发展起来,村里人日子越过越好。”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