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要闻 查看内容

“渴”不容缓 颍淮沃野施“凉”策

2025-7-29 09:05| 编辑: 朱大虎 | 查看: 1712|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梅飞 通讯员 潘海龙 徐娜 王东方/文 特约摄影 徐良|来自: 阜阳日报

   颍东区新乌江镇东湖居委会,喷灌机一端连接地面上的出水管道,另一端喷嘴高速旋转,细密的水珠均匀洒落在玉米植株上;

  颍上县陶坝孜排灌站,7台机组开足马力,全力从淮河引水,保障近15万亩农作物的用水需求;

  阜南县田集镇张集村,机井源源不断地将水输送到田间,及时为干涸的土地“解渴”;

  ……

  连日来,受晴热高温天气影响,全市农田出现不同程度旱情。面对旱情,我市各地及有关部门把抗旱工作作为当前紧迫任务,市县乡村全面动员,全力以赴抗旱补墒,最大限度降低旱情影响,为农作物正常生长保驾护航。



  智慧农机“亮相”助力抗旱补墒

  在颍东区新乌江镇东湖居委会,数千亩玉米迎来抽穗期,持续高温给农作物生长带来“烤验”。

  站在树荫下,种植大户葛翔低头看了看手机的天气预报。“雨等不来了,抓紧干吧。”随即,葛翔调集12台大型移动绞盘式喷灌机和16名机手,紧锣密鼓地开展喷灌作业。

  葛翔在当地流转1360亩地种植粮食作物,通过自建农田排灌设施,引附近济河水实现浇灌“自由”。

  “这喷灌机可帮了大忙。以前漫灌,浪费水还浇不均匀,现在水精准到每株玉米,节水又高效。”这款抗旱设备操作灵活,可随时调整喷灌位置和角度,每天能灌溉25亩地,灌水利用率可达90%以上,提高了田管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

  “当前玉米处于抽穗期,若水肥供给不上,轻则授粉不良、重则穗小籽少,造成粮食减产。”顶着烈日,新乌江镇科技特派员訾金鹏来到田间,仔细察看玉米长势。

  “随手抓一把土,手握成团,轻压即散,说明墒情适宜;土壤松散不成团,则需要及时补水。”訾金鹏向葛翔建议,除了利用喷灌机保证水分供应,还要注意肥料的合理使用。抽穗期玉米对养分需求大,每亩应追施10公斤至15公斤尿素,增强玉米的抗逆性。

  在科技特派员的指导下,葛翔科学运用喷灌技术和田间管理措施,为玉米生长创造有利条件,也为当地农户提供示范,助力更多农户应对干旱挑战。

  在抗旱“神器”的加持下,原本干裂的土地变得湿润,发黄卷曲的玉米叶子慢慢舒展开来。看着自家玉米地重新焕发勃勃生机,葛翔满是欣慰。

  除了硬件设施投入,我市还注重智慧设备在抗旱中的应用。

  在阜南县柳沟镇,种植大户徐松松通过手机远程操作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对连片的玉米、大豆进行精准灌溉。

  这套系统配备了蓄水池、离心叠片过滤器、电磁阀等,采用滴灌与喷灌相结合的模式,通过潜水泵将水抽至蓄水池沉淀泥沙后,再经过滤设备净化,实现全流程精准自动灌溉。

  “手机远程控制进行自动轮灌,大大降低人工劳动强度,还可以节水节肥15%以上,做到精准灌溉,科学施肥。”有了这些技术保障,徐松松预计今年的大豆、玉米产量能够保持稳产增产。

  放眼我市,以科技保障粮食丰产丰收的场景越来越多。一些现代化农场安装物联网设备和现代农业智慧平台,通过实时监测土壤湿度、空气湿度等数据,为田里的农作物精准补水,既避免水资源的浪费,又确保农作物得到充足的水分供应,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更多力量。

  900余座排灌站全力为农田“解渴”

  当前,防旱抗旱形势不容乐观。气象部门数据显示,6月27日以来,我市持续高温,大部分地区无有效降水,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少;大部分地区土壤轻度缺墒,部分地区中度缺墒;河道水位较常年明显偏低。

  和部分区域水源紧张相比,颍上县润河镇的农业生产基本不受影响,沟渠水源充足,随时可以抽水灌溉稻田。

  农作物及时“解渴”,水利设施功不可没。就拿润河镇的6.8万亩农田来说,当地镇村联动,通过附近的陶坝孜排灌站调度水资源,确保沟渠有水源、老百姓有水用。

  陶坝孜排灌站装机容量达2240千瓦,配备8台机组,目前7台机组开足马力,全力从淮河引水,通过输水渠道保障润河、耿棚等4个乡镇近15万亩农作物的正常生长用水。

  “我们根据乡镇用水需求调整开机数量,全力以赴保障各乡镇的农田灌溉需求。”颍上县陶坝孜排灌站站长郭孝超说。

  目前,颍上县共有40座国有泵站,2座进(退)水闸。为应对当前旱情,颍上县一方面组织各灌溉泵站抢抓时机提水,确保现有水稻灌区用水和重点区域抗旱用水;另一方面多渠道开辟水源,实施引淮济颍等工程,保持颍河闸以上合理蓄水位,确保骨干大沟水系贯通、有水可用。

  抗旱补墒,水利先行。在市水利局的水利监控大屏上,一项项数据实时呈现我市各条河道的蓄水量和各闸站的开机、引水、调水运行情况,水利部门实行24小时值班监测,滚动分析水位、流量等关键数据,动态调整机组运行方案。

  “通过大屏数据,知道哪个区域缺水、哪个区域有水,进而把水送到缺水区域。”每到干旱少雨时节,市水利局水旱灾害防御科科长董雷和同事们最忙的一项工作,就是精准调度水源。

  目前,我市建有大型水闸13座、中型水闸46座、小型节制闸近千座,各类灌溉站900余座,总装机近15万千瓦。面对持续高温少雨天气,我市充分发挥水利工程在抗旱补墒中的压舱石作用,采取“蓄、引、提、调”综合措施,科学调度水源。

  董雷介绍,“蓄”即主汛期时预见性调度颍河耿楼闸、阜阳闸等控制工程尽量多蓄水,目前全市河道蓄水量约5.9亿立方米。“引、提”遵循“留内水抢外水”原则,密集调度闸站工程开展引水、提水,目前累计引提近2亿立方米水,较往年增加3倍以上。“调”为申请引江济淮调水1.3亿立方米,其中向茨淮新河实施生活补水3200万立方米。一系列保供“组合拳”,切实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生产及农业灌溉用水。

  8.2万眼机井打通供水“毛细血管”

  今年,我市夏种面积750.8万亩,其中,玉米407.3万亩、大豆206.4万亩、水稻113.5万亩。遇到干旱少雨怎么办?平畴沃野间,全市8.2万眼机井“时刻准备着”。

  在阜南县田集镇张集村,玉米苗在阳光的炙烤下略显萎靡,但一旁的机井正源源不断地将水输送到田间。

  “这机井就是咱庄稼人的‘救星’,不然今年玉米收成可就悬了。”这段时间,农户王忠普每天守在机井旁,根据庄稼的需水情况,调整灌溉时间和水量。

  由于天气干旱,日前村民反映田间用水难题,当地村委会及时向县农业农村部门反馈。很快,两眼机井加班加点建设完毕。目前,张集村两眼机井灌溉范围覆盖农田和绿化800余亩,让村民抗旱有了底气。

  不仅要新建机井解“新忧”,还要维修旧井除“旧愁”。日前,颍州区在深入开展改进作风、访企入村专题行动中发现,部分机井存在洗井不彻底、水压不足、沉沙等问题,直接影响灌溉效率。

  小机井连着大民生。颍州区当即建立“排查—整改—预防”全链条机制,区农业农村局联合属地乡镇,实地核查出含沙、水压低等问题机井28眼。针对黄沙水问题,组织专业队伍深度洗井,对沉沙机井加装旋沙器,为压力不足的机井更换水泵,“一井一策”解决问题。

  从淮河岸边到颍河之畔,机井的分布精准对接每块农田的需求。这些“毛细血管”能高效运转,离不开常态化的“健康监测”。

  今年,我市组织人员对2019年以来设计的深度、出水量等较为明确的1.49万眼机井,建立“一井一档”,明确机井技术参数、位置、管护主体、运行状况。对2019年以前建设且现存的6.7万眼机井进行全面摸排,根据使用情况、损坏情况以及是否存在修复价值,建立问题机井台账,实行“一井一策”,逐步分类治理。截至目前,全市累计修复机井3772眼。

  更换老化水泵、疏通堵塞管道、修复破损井房,同时建强管护队伍、落实资金保障、健全配套制度……随着机井管护进一步加强,输、配、灌、排水及时高效,灌溉保证率达到75%以上。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