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春节前的一场雨雪冰冻天,让人们着实感受到一番寒冬应有的“温度”,但它却“冻”走了春节期间的冷。立春之后的春节,阳光不再吝啬,让人们感受了大地回春的温暖。农历正月初一开始,气温逐日抬升,小阳春般的天气,让这个龙年给人们带来了一份好心情,为走亲串友的老百姓,提供了出行的方便。 50岁的李志是颍泉区伍明镇的村民,在南京当网约车司机,爱人在当地卖青菜;大女儿研究生毕业后在江苏工作,小女儿去年考上了大学。“国家有好政策,个人也要打拼,幸福是靠自己干出来的。”他说,这个春节的好天气,就像他返乡过年的心情一样“爽”。而村民过年时一些的变化,更让他在乡下找到了在城市过年的感觉。 除夕当天,李志驾驶着刚置换来的新能源车,带着全家四口人从南京返乡过年。“过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有钱没钱,也要回家过年。”他说。 李志说,过年发生的变化,不仅体现在高楼林立的大城市,也体现在空气清新的小乡村。农村过年的变化,给他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乡亲们出行和餐桌上的变化。 在李志印象里,小时候过年走亲戚,年礼无外乎挎上一个竹篮子,里面放些馓子、丸子和麻叶,再加上两包果子,孩子坐在大人拉的架子车上去拜年。要是遇到雨雪天,还要下车帮大人推着架子车前行。有时车轱辘沾上泥巴,还要从路边找个硬树枝,帮大人抠掉沾在车轱辘上的泥巴。年饭是亲戚用自家炸的馓子、丸子、粉丝烩成汤,再加上一碗米粉肉等。就是这些美食,在当时,也只有在过年才能美美地吃上一顿。 现如今不同了,年礼不再是传统的自家的油炸食品,而是各种水果、营养品和富有地方特色的土特产进行的相互搭配;餐桌上,随时都能吃到的鸡鱼肉,也不再是村民们待客的唯一追求,年饭更讲究的是营养均衡,素菜有时比荤菜多。 “今年,俺这个地方有两家小饭馆,生意火爆,过年都没有放假。一些村民待客用的饭菜,都是直接从饭店预定的。村民手里有钱了,也不愿意亲自下厨做饭了。”李志说。 除了年饭的变化,在这位网约车司机眼里,农村私家车增加和通达家门口的水泥路,让村民走亲拜年更方便、快捷,不再担心天气的变化。李志说,过去拜年,最担心的就是遇到雨雪天,泥泞路上最难行。现在村里都是水泥路面,年轻人开车去拜年,时尚又潇洒。 除了这些,李志说,乡下人欢庆春节的方式也在悄然变化。打牌的少了,交流致富信息的多了;醉酒的少了,表达心情的多了;用手机和在外地过年的亲戚朋友互相拜年,成为了年轻人的新年俗…… 岁序更迭,华章日新。农村过年形式发生的变化,折射的是社会进步,反映的是脱贫成果,彰显的是“新农人”欢庆传统节日的新方式。而回家过年的那份乡愁和浓浓的年味,却永在心间,无论时代如何变,对于在外打拼的人来说,不变的依旧是对故土的深深眷恋,因为家乡的团圆饭最香!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