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南县鹿城镇南关社区居委会对面,有一座普通小院,曾是社区办公的地方。3年前,它成为社区老党员陈亚东的“江淮红色文化展览馆”。从刻着“工农红军”的作战大刀到曹集战斗中缴获的日军头盔,每件展品都在讲述着永不褪色的英雄故事。 老党员的红色情怀 8月11日上午,记者来到南关社区。只见小院入口处有一座近3米高的木制支架,顶端悬挂着一口锈迹斑斑的铜钟。框架横栏上,刻有陈亚东老人亲笔书写的四字行楷——“警钟长鸣”。 陈亚东正忙着为铜钟更换拉绳。暑期前来参观的中小学生众多,铜钟被敲响了无数次,拉绳不堪重负而断裂,这已是他近期第二次更换了。 这口铜钟是去年底陈亚东从收藏市场购得的。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老人特意将其安置在此,搭建了警示钟台。每当有参观者来访,他都会先敲响铜钟,伴随着悠长的钟声,带领大家步入展馆,一起感受岁月沉淀的历史厚重感。 展馆分上下两层,共4间房屋。楼下陈列着农耕生产等用具,楼上则是陈亚东近40年来收藏的各种红色文化展品。今年75岁的陈亚东,从30多岁起就走遍大江南北,到旧货市场“淘宝”。如今,他的藏品已有近6万件,由于场地有限,红色展馆中仅展出了6000余件。 一柄锈迹斑斑的大刀 在二楼红色文化展品区,30余件“抗日战争”系列藏品格外引人注目。 陈亚东打开展柜玻璃,取出一柄锈迹斑斑的大刀。这把大刀长约1米,握在手中沉甸甸的。仔细端详,红色的铁锈中隐约可见点点暗红色痕迹,是岁月留下的印记。 大刀握柄处刻有“工农红军”字样,翻转刀身,另一面则刻着“第十八路军”的铭文。这两处不同印记,见证了大刀在不同时期的历史使命:曾伴随红军与旧军阀作战,又在抗战时期与侵略者拼杀。 陈亚东介绍,这把大刀是他1990年赴延安出差时,在当地一户农家收集到的。据中国军网资料,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后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朱德任总指挥(后改称总司令),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后改称副总司令)。八路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当年,八路军战士就是用这样简陋的武器,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与日寇殊死搏斗。”陈亚东轻抚着手中的大刀,眼中闪烁着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 展柜里的“战利品” 另一个展柜内,摆放着一双铁制马镫和一顶绿色军用头盔。这两件看似普通的军用物品背后,却承载着颍淮儿女不屈不挠、抵御外辱的英勇故事。 上世纪80年代末,陈亚东到曹集办事时,在一处废品收购站发现两顶绿色军用头盔和一双锈迹斑斑的马镫。收购站负责人告诉他,这些物品从当地村民家里收来的,是当年日军攻打曹集时,被中国军民击溃后遗落的“战利品”。 陈亚东如获至宝,将马镫和头盔买下带回家中,后来在《阜南文史资料》中找到了相关记载。1938年秋,随着日军全面进攻,河南等中原地区相继沦陷。为保障淮河运输线,日军经常派遣汽艇往返,途中屡遭中国军民袭击。 为保护航线,日军组织数百人向阜南曹集地区发动进攻。中国情报员提前获知敌军动向,在曹集设下埋伏。凌晨时分,敌军以5艘汽艇为先锋,21艘汽艇随后,沿淮河北岸西行。进入伏击圈后,四周枪声大作,敌军顿时大乱。最终,除6人被俘外,其余敌军全部被歼,中国军民还缴获了一批枪支弹药和其他作战物品。 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前段时间,安徽革命军事馆向社会征集红色展品,陈亚东将包括一顶日军头盔在内的8件文物无偿捐赠。如今,这顶在曹集战斗中缴获的头盔,正静静地陈列在安徽革命军事馆内,向观众无声诉说着那段发生在阜南乡村的抗战历史。 这些年来,陈亚东为收藏事业投入了大量心血,累计花费近三十万元。但对这位老党员来说,收藏的意义从来不是“变现赚钱”,而是如何让这些藏品更好地发挥教育价值。每逢抗战胜利纪念日、国庆节等重要节日,他都会带着自制的红色展板,到阜城清河广场等地举办义务展览。无论是各单位组织的集体参观,还是中小学生、社区居民的自发来访,他总是满怀热情地接待。此外,他还将自家开辟为社区图书角,把收藏的2000多本党史、历史类书刊免费借阅给周边群众。 “希望有更多人通过参观红色藏品、聆听先烈故事,共同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陈亚东表示。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