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此前,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今年1月,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核心要素和实现路径。那么,新质生产力究竟“新”在何处?回答这一问题,是正确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第一,“新”在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当今时代,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元宇宙等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科技创新成为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抉择。只有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引领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才能实现生产力跃迁升级,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高,在载人航天、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成功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具备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条件。新时代新征程发展新质生产力,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第二,“新”在产业形态。产业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持续迭代升级是生产力跃迁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时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前沿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未来产业是指由前沿技术驱动,当前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如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引领产业升级和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具有创新活跃、技术密集、价值高端、前景广阔等特点,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提供了巨大空间。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根据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趋势与要求,制定并完善有助于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则制度,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动能;又要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发展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 第三,“新”在生产要素。生产要素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反映。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深入发展趋势下,数据这一新型生产要素的关键价值愈发凸显。与传统生产要素相比,数据要素具有规模大、非稀缺性、较强流动性、非排他性等特征。数据既作为生产资料又作为劳动对象参与到生产和交易过程中,丰富了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类型,推动了社会生产方式变革。鉴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数据要素通过自身作用及与其他生产要素融合发生作用,并渗透在生产、流通、消费、分配等社会生产过程,不仅在国内发挥数据乘数效应,还通过跨境数据流通发挥出开放乘数作用,显著催生新质劳动资料、孕育新质劳动对象、创造新质劳动力,进而推动新质生产力涌现。因此,要加强数据要素市场开发,加快构建数据规则规范,培育数据高质量人才,充分发挥数据要素赋能效应,助力新质生产力生成与发展。 第四,“新”在发展底色。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意味着新质生产力必然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产力。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新质生产力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生产力,决定了新质生产力具有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等特征和优势,有助于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助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实现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循环化、能源消费低碳化、产品供给绿色化、产业结构高端化,助力碳达峰碳中和,以绿色发展的新成效不断激发新质生产力。 (作者单位:阜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