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阜阳 查看内容

砖瓦之间读“春秋”

2024-6-6 09:27| 编辑: 刘黎 | 查看: 2840|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任刚/文 王军侠/摄|来自: 颍州晚报

 砖瓦之间读“春秋”
农民陈献芝与他的砖瓦艺术博物馆

      陈献芝,一位普通农民,却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这得益于他从事乡村教育的爷爷和父亲。近年来,他更是对古代砖瓦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经常在工地开挖或发现残砖碎瓦的地方寻找“宝物”。最近,他在自家院子建立了一个“砖瓦建筑艺术博物馆”,免费向镇上的青少年开放,让他们感受中国厚重的砖瓦建筑文化。
  


  陈献芝收藏的砖瓦
  
  小院内的砖瓦博物馆
  
  颍上县新集镇中心学校的前身是新集镇初级中学,陈献芝的爷爷陈振国是该校创办人之一。因此,在校园一侧围墙外,至今保留着一座小院,即陈振国的旧居。陈献芝的砖瓦博物馆就建在这座小院内。
  
  穿过院中的小树林,可见一座新建不久的小瓦房,门楣上挂着一块木雕的“阜阳市砖瓦建筑艺术博物馆”牌子。房间面积二十多平方米,墙壁上依次挂着“岳石文化”、商、周、秦、汉直至明清民国等时期的标识牌,下方则对应摆放着相应年代的砖瓦碎片。
  
  “这些都是我收集来的。”陈献芝告诉记者,只要听说有老房拆迁或工地开挖的消息,他就会去“碰碰运气”。
  
  一砖一瓦皆文化
  
  陈献芝对古代砖瓦艺术的痴迷,源于多年前的两次经历。
  
  第一次是读初中时,他听村里老人说,新集镇前身“永兴集”在解放前曾一度商业兴旺,但随着时代变迁,往昔繁荣已不复存在。当地老人陈冠宇凭借记忆手绘了一幅旧时永兴集地图送给他,图中林立的老屋激发了陈献芝对古代建筑的浓厚兴趣。
  
  第二次是2009年,陈献芝在福建读大学时,一名同学拿着一张古砖照片给他看,询问颍上乡下是否有这种古砖。照片上的砖头布满花纹,充满古朴和沧桑感,这使他第一次清晰地感受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
  
  陈献芝真正开始收藏砖瓦是在2016年。那年春天,他听说阜南乡下一处村子正在开发,便赶去看热闹,结果在工地上捡到了4块花纹砖残片。经圈内朋友分析,确认为东汉时期的碎砖。从那以后,只要有空闲,他都会驾车下乡,寻找并收藏那些被遗弃的残砖碎瓦。
  
  收藏500余件砖瓦
  
  六年来,陈献芝陆陆续续收藏了500余件阜阳及邻近地域的古代砖瓦。其中最有意思的藏品,是他分别在颍上和亳州收集到的一块脊瓦和一块瓦模。
  
  2020年的一天,他在颍上县木材市场附近闲逛,在一处工地的垃圾堆中意外发现了一块印有花纹的脊瓦。根据制作工艺,陈献芝判断这块脊瓦烧制于清末民初时期,当时砖瓦烧制工艺开始受到国外影响,因此具有一定收藏价值。他如获至宝地将这块脊瓦带回了家。
  
  2023年3月,陈献芝刷抖音时,看到亳州一家古玩店展示的瓦模,花纹与那块脊瓦极为相似。他立即赶往亳州,花费100多元买下了这块瓦模。回来对比后,他发现瓦模与三年前捡到的脊瓦花纹完全一致,几乎可以确定那块脊瓦就是出自这种瓦模。
  
  还有一次,陈献芝在一家农户的屋后意外发现一块垫脚石,上面竟然刻有“节励冰霜”字样。他拿出陈冠宇送的手绘地图进行对比,确定这就是当年新集街上贞节牌坊的石碑。而在不远处另一家农户,他还发现了另一块被用于垒砌猪圈的石碑。经过讨价还价,陈献芝最终以700多元的价格将这两块石碑买回。
  
  学校将组织学生来参观
  
  由于陈献芝的砖瓦博物馆与新集镇中心学校仅一墙之隔,他希望这座博物馆能够对传统文化教育发挥更大作用。
  
  馆门外不远处有座小小的砖窑,里面放置着几台陈献芝自制的砖模。陈献芝说,很多孩子课余时间都会来这里参观,看看各个朝代的砖瓦。有兴趣的孩子还可以亲自动手,通过模具尝试制作砖瓦,亲身体验中国古代砖瓦的制作工艺。
  
  新集镇中心学校教育督学吴桂堂当年读初中时,曾是陈振国的学生。
  
  “这里曾是陈老师居住工作过的地方,也浓缩了新集镇教育发展的变迁。”吴桂堂说,陈献芝利用爷爷的旧居建起了这座砖瓦博物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以后,学校将利用孩子们的学习间隙,组织他们来参观,感受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变迁和新集镇教育的发展。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