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朱寨寻踪 阜阳朱姓从何来

2024-6-24 11:13| 编辑: 谢珊珊 | 查看: 5120|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尚原野 通讯员 杨露琪 田萍萍 梁越/文 全媒体记者 穆可亮/摄|来自: 阜阳日报

   在阜阳,以“姓氏+寨”命名的乡镇有韦寨、吕寨、姜寨、张寨、朱寨、马寨、袁寨、靳寨、任寨等9个。这些乡镇很多居民的姓都和乡镇名中的姓一样,阜南县朱寨镇也不例外。

  朱寨镇,因清朝光绪年间有一支朱姓人家在此筑寨而得名。后来,这里兴起集市贸易,成为远近闻名的大集。追溯起来,早在明朝初年,颍淮朱氏的一世祖朱汝昌就从兖州府滕县(今山东省滕州市)迁居而来,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民国时期设置的朱寨乡,属于阜阳县洄溜区。新中国成立后,朱寨乡属阜阳县袁集区,1952年5月划归阜南县。如今,朱姓作为阜阳排名第十的姓氏,人口约有19.9万。其中,与朱寨镇朱氏一脉同宗的有10万人左右。

朱诚然介绍朱寨老寨沟

  明朝初期迁居颍州 六百余年开枝散叶

  从阜阳汽车南站乘坐公交车去阜南县张寨、黄岗两个乡镇,朱寨镇是必经之地。这里地处阜南县东北角,距离县城31公里,距离阜城21公里。在朱寨镇集贸市场,随处可见朱姓人家开设的店铺。

  “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我们颍淮朱氏的一世祖朱汝昌从兖州府滕县(今山东省滕州市)迁到颍州,已经有654年了。”今年80岁的朱诚然是颍淮朱氏的第二十世孙,他曾上过6年小学,1961年考入阜阳师范学校,一年后由于多种原因班级解散只得回家务农。几十年来,他一直热心家族事务,曾参与《颍淮朱氏宗卷》修订。

  清朝末期修的《朱氏宗卷》记载,颍淮朱氏的显祖,最早可以追溯到江西婺源茶院朱氏朱师古。朱师古是唐朝大臣、史学家朱敬则的重孙,曾担任殿中丞,是掌管皇帝生活诸事的属官。

  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年),朱师古为避黄巢起义影响,从金陵(今南京市)避居徽州府歙县黄墩(今黄山市屯溪区篁墩村),他的大儿子朱古训留在了金陵;二儿子朱古僚唐昭宗时期奉命领兵五千戍守婺源,是朱熹的祖先。

  唐朝末年,朱古训的后裔从金陵迁居昆山县,后又迁居滕县。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颍淮朱氏一世祖朱汝昌响应政府移民垦荒令,从滕县迁往颍州,定居在颍州城东南的黄沟北岸,地点就在今天的朱寨、袁集两镇交界处一带。

  黄沟发源于朱寨镇李集村,向东南流入颍上县境内,在颍上县慎城镇潘郢社区注入五里湖,流经八里河汇入颍河。袁集镇窑前村朱小庄地处黄沟北岸,至今还保留着朱家祖坟的3块墓碑,分别是清朝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所立的颍淮朱氏一世祖朱汝昌以及二世祖朱恒昌、朱恒士的墓碑。

  仲夏时节,记者来到这里,远远望去,低矮的土丘上生长着大片葎草,在刚收割完的麦田中随风俯仰。驻足墓前,石碑上的阴刻文字,历经255年风雨侵蚀早已斑驳不清,一种时光穿梭感油然而生。在清代石碑旁边,是2018年清明节期间朱姓后人重新立的3块石碑,描金的大字和盘龙云纹清晰可见。

  朱诚然介绍,一世祖朱汝昌有3个儿子,分别是朱恒昌、朱恒士、朱恒心,称“老三门”。其中,大儿子朱恒昌后来迁居河南省固始县陈集镇,二儿子朱恒士留在了朱寨,三儿子朱恒心则迁居太和县旧县镇。

  留在朱寨的二世祖朱恒士只有一个儿子,叫朱守义。后来,朱守义生了朱全、朱清、朱贵、朱惠、朱学、朱永、朱贞、朱开、朱泰9个儿子,称“老九门”,他们都是四世祖。再后来,朱清的儿子朱白长又生了9个儿子,他们都是六世祖。

  “从四世祖以后,颍淮朱氏在朱寨这一带开枝散叶,在阜阳已经延续了二十七代。”朱诚然说,河南省固始朱氏也尊称朱敬则为始祖,有淮河朱、南山朱、蓼西朱三大分支,其中就包括二世祖朱恒昌的后裔。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固始县共有朱姓人口2.829万,在全县姓氏人口中排在第11位,与阜阳朱姓人口在全市的排名基本一致。

  记者从阜阳市公安局获悉,在阜阳1073.9万户籍人口中,“朱”姓排名第10位,共有20万人。

  “其中,与朱寨镇朱氏一脉同宗的在10万人左右。”朱诚然说,颍淮朱氏后人主要分布在以朱寨为中心的周边十多个乡镇,这在清朝末期修的《朱氏宗卷》中有详细记载。

  修建祠堂联络亲情 挖沟筑寨防范匪患

  在阜阳,明清时期的名门望族建宗祠、立家庙不在少数,保留至今的有临泉县谭棚镇的张老家祠堂、阜南县方集镇的陈家祠堂、太和县城关镇的徐家祠堂等,大都被列为省级文保单位。

  这些祠堂一般由族中有一定声望的人士主持修建,各个分支的族人共同出资,以联络族人亲情。朱寨镇的朱家祠堂也是如此。据《朱氏宗卷》记载,清朝嘉庆年间,朱寨朱氏第十五世祖朱凤鸣中过举人,后来续修家谱,在北寨门外主持建造朱家祠堂,他自己出了一半资金。

  清朝道光《阜阳县志·选举志》记载,朱凤鸣是道光戊子年(1828年)的文举人。他应该出生在乾隆年间,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

  《朱氏宗卷》记载,当时的朱家祠堂主体是三进两层院落,占地10余亩,还建有专门的看护祠堂的院落一座。到了1910年,第十八世祖朱炎昭看到祠堂破败景象,决定倾其一生积蓄,对祠堂进行重新维修。到上世纪70年代,朱家祠堂被拆除,大部分青砖用于建设了朱寨卫生院。

  2018年,阜南县实施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其中就包括朱寨镇卫生院。“当时听说朱寨卫生院拆老房子,我们去拉了2000多块以前祠堂的青砖回来。”今年66岁的朱海峰是第二十世孙,1968年淮河发大水的时候,他们家在祠堂住过一段时间,对那座雕梁画栋的建筑有很深的印象。

  从朱寨卫生院拉回来的青砖,被朱海峰堆在了自家房屋西侧的空地上,有些砖上面还能看到雕刻图案。“我太爷朱品山参加过太平天国运动,在这一片很有声望。”朱海峰说,太爷在世时,祠堂还有200多亩地租给佃户耕种,每年收的粮食主要用于救济朱姓族人、日常修缮和祭祀。

  清末民初,皖北、豫西一带土匪横行。一些地主为防御土匪侵扰,在田庄四周挖沟筑寨,阜阳不少地方的寨子、圩子都是这一时期形成的。清朝光绪年间,朱姓族人在黄沟以南筑起了占地近80亩的寨子,取名朱寨。后来,这里慢慢兴起集市贸易,成为远近闻名的大集。民国时期,这里属于阜阳县洄溜集区,设有朱寨乡行政建制,下辖朱寨保、邢庄保、朱老庄保等10个保。

  新中国成立后,朱寨属于阜阳县袁集区管辖,1952年5月划归阜南县,1958年9月成立朱寨人民公社,1983年3月公社改乡,1992年4月“撤区并乡”时设朱寨镇。

  从卫星地图上看,清末修筑的朱寨至今还保留东西两条寨沟。这里地处两条县道交叉口西南角,曾经有东、西、南、北四个拱形的青砖寨门,新中国成立前都有木质的吊桥与外界相通。“东寨门、北寨门紧挨着县道,南寨门在一所学校院内,西寨门就在我家门口。”朱海峰说。

  上世纪40年代以后,皖北、豫西一带的土匪势力陆续被消灭,阜阳的很多寨子、圩子也逐渐失去防御功能。“清末挖的寨沟大概有10米宽,寨墙接近3米高。直到上世纪70年代,寨门和寨墙才陆续拆除。”朱海峰说,现在寨内住着几十户人家,家家都是大院子,比较宽敞。

朱海峰保留的老青砖


  朱氏名人出任学政 妙手丹青闻名京津

  59岁出任郑州学政,75岁倾其所有重修朱家祠堂,86岁在朱寨老家病逝,有遗著《蔬香阁诗草》传世……在朱寨的近代历史名人中,十八世祖朱炎昭一直居于首位。他是当地朱姓居民口中响当当的人物,编写了“昭子祖宗,泓德永昌,相传敬首,百世荣光”16字族人排辈用字。

  阜南县文史爱好者刘公端、王瑞庆等人整理的资料显示:朱炎昭(1835—1921年),字鸿升,号飞仙,阜阳县朱寨(今属阜南县)长白庄人,是近现代著名的塾师、画家。

  朱炎昭出身农家,7岁入私塾,非常勤奋好学。不幸的是,他9岁丧父,备尝生活的艰辛。清朝咸丰三年(1853年),18岁的朱炎昭携母逃难,不料母亲死于途中,他栖身于颍州西湖环翠亭,后又流寓太和县,在赵庙当塾师。

  不久,朱炎昭北上河南省鹿邑县,仍当塾师。同治三年(1864年),朱炎昭在河南省应童子试,因受当地势力排挤而落榜。后来,他被鹿邑名儒王祖桐之父收为弟子。同治四年(1865年),他考中秀才。同治六年(1867年),他又考中举人。

  光绪二十年(1894年),朱炎昭出任郑州学政(相当于如今的教育局长)。在职10余年,他极其厌恶“堕落宦海苦奔波”“大吏谒来折腰多”,潜心于吟诗绘画书法。他的诗风格豪放,反映了对黑暗社会的不满;他的画多以石、梅为题材,表达了不屈不挠的志向;他的书法绵里藏针,独具风格,世称“三奇”。朱炎昭的诗、画、书法名扬郑州,颇受当时文人墨客、达官显贵的钟爱。

  后来,朱炎昭辞掉学政的职务,到杭州游历,接着又去北京、天津一带以卖画为生。他每创作一幅画,当地的显贵豪门和商人都争相求购。

  朱炎昭晚年寓居太和旧县,生活凄凉,曾伤心地悲叹“回首青春梦一场”。后来他返归故乡,应聘为中村岗(今阜南县中岗镇)义学教师。85岁时,朱炎昭回到朱寨老家,翌年病逝于家中。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