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泉县黄岭镇,传统红薯深加工技艺历史悠久、工艺独特。当地人对红薯进行打磨、晾晒、蒸煮、拉丝……经过一道道繁琐的工序,“土疙瘩”如魔术般变成了细腻无比的粉面、韧性十足的粉丝、晶莹剔透的粉皮(俗称“三粉”),成为餐桌上一道道美食。 2023年,当地的姜尚红薯深加工技艺被列入阜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近日,记者对这项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采访。 制作技艺传承多年 红薯浑身是宝,经过数代人的探索,人们用优质红薯制作出红薯粉面、粉丝和粉皮。如今,这门技艺主要分布于皖豫边界等地区,成为当地传承多年的民间传统手工技艺。 临泉县黄岭镇土质肥沃,是红薯种植的重要地区之一。红薯一度是当地人赖以生存的食物,很多人家都会红薯深加工的技艺。 姜尚红薯深加工技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姗岚所在的张家便是其中之一。 在她的家族中,红薯深加工技艺一直没有间断过,先后经过张宇(第一代传承人)、张希鲁(第二代传承人)、张田(第三代传承人)、张世臣(第四代传承人)、张泽夺(第五代传承人)、张姗岚(第六代传承人)等几代人传承。“其中我和张泽夺是同辈人,也就是说我们一家五代人传承这项技艺。”张姗岚说。她还记得上世纪60年代,有一年当地红薯大丰收,她的大伯张世臣把红薯磨成淀粉,拉着架子车走了几天几夜,到周边河南省沈丘、新蔡等地售卖。 前些年,当地从事传统红薯深加工的人越来越少。作为土生土长的黄岭人,2015年张姗岚接过父辈的接力棒,学习红薯深加工技艺,并创办了加工厂。 张姗岚(中)查看红薯苗栽种情况 每一道工序都需匠心独运 近日,黄岭镇前洼村农户正忙着为红薯苗除草。张姗岚来到地头查看红薯苗栽种情况。这批刚种下的红薯苗品种,正是她从河南省商丘市农科院挑选的商薯19。“该品种口感好、淀粉含量高,非常适合深加工。育苗后,我交给当地农户种植。秋收后,我们回收红薯做深加工,免除农户的后顾之忧。” 张姗岚介绍,每年9月底,红薯深加工厂开始收红薯,一车车的红薯运进来,前后院堆得满满当当。然后,就开始忙着做“三粉”。做红薯粉面首先就要精心挑选形状周正、大小匀称、表面光滑、无病虫害的红薯,清洗、除杂质、去皮、切块,然后进行粉碎,使粉与渣分离,通过进一步过滤与沉淀,趁着秋季天气干燥晾晒出粉面。“6斤红薯出1斤红薯粉面。”张姗岚说。 若做红薯粉丝,工序更为复杂。要将干红薯粉面加入6—7倍温开水,搅拌均匀,通过模具挤压,漏入开水锅内,可迅速煮熟。及时将粉丝捞出进行冷却定型,分成合适长度并挂上晾架,自然风干后便成了粉丝。“传统技艺制作粉丝,从揉面、锤瓢到冷冻、晾晒都是靠人工。”张姗岚说。 而制作粉皮则是另一种方法。先是将红薯淀粉用冷水调成稀糊,过滤去渣;再在锅里加水烧开,用勺子取适量淀粉浆倒入旋盘内放入锅中,使淀粉浆均匀摊开,煮熟后将旋盘取出,放入清水冷却;把成型的粉皮从旋盘中揭掉捞出,沥干水分,再将湿粉皮摊在竹匾或者高粱箔上晒干,即可得到粉皮。 “制作‘三粉’需要多道工序,看似简单,实则极为考究,其中不乏工匠们凭借实践经验摸索出的独特技艺,每一道工序都需匠心独运。同时,还要讲究天时地利,尤其是粉丝、粉皮晾晒期间,天气极为关键,干湿度全靠人工把握。”张姗岚介绍,粉丝、粉皮8成干的时候,可以打卷收起来,若是等到干透了就会炸裂,影响卖相。 计划开展研学、非遗体验项目 如今,在张姗岚的红薯深加工厂,还有一套现代化红薯不锈钢深加工设备。 “传统技艺的传承不能仅依赖坚守,也需要结合现代科技进行创新。”张姗岚说,清洗、粉碎红薯等工序可由机器完成,更高效。 眼下,虽不是红薯深加工的旺季,工人却没有闲着,而是忙着分装红薯粉条、粉皮等。 “每年,我们一半时间做红薯深加工,另一半时间销售。”张姗岚说,公司打造的红薯深加工系列产品,销往我省多市及河南、湖北等地。今年4月,该产品还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2023年,姜尚红薯深加工技艺被列入阜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现在,张姗岚除了忙活红薯深加工产品的生产、销售,还致力于传统工艺的传承,经常带着学生到工厂开展研学活动,学习粉丝、粉皮的生产流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张姗岚说,下一步,她计划结合当地文旅资源,与周边景区联动,拓展研学项目,让更多年轻人参观、学习、体验非遗项目,将这门古老的技艺传承下去。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