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泉县张新镇罗庄村里,有这样一个养蜂家族,用5代人的坚守和努力,书写了一段与蜜蜂相伴的故事。57岁的郝学民是这个家族第4代养蜂人,10多岁开始跟随父亲养蜂,还成立了合作社。如今,他的儿子郝涛也接过养蜂事业,借助互联网为家族传统养蜂业注入了新活力。 追赶花海的人 临泉县张集镇北约4公里的焦桥闸边,是郝学民的养蜂合作社所在地。进入深秋,郝学民结束了四处奔走放蜂的日子,每天6时半,准时赶到合作社,为蜜蜂越冬做准备。 郝学民家是镇上有名的养蜂世家,从1933年开始养蜂,到他这里已是第4代。受家庭环境影响,郝学民10多岁便跟着父亲学养蜂。“那时候都是打赤脚,虽然头、手臂等处做了防护,脚部依旧被蜇多处,并引发了过敏。父亲按照土方法找了些消炎药给我吃,几次过后,被蜇过敏的现象便不再出现。”如今,郝学民已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养蜂人,他亲自照料300多箱蜜蜂,另外800多箱由他聘请的员工代养。 “每年就3个多月时间在家。”郝学民说,从11月至来年的1月,他在家照顾蜜蜂过冬,2月则会驾车拉着蜂箱,前往各地放蜂采蜜。“有花才能有蜜,要想让蜜蜂产好蜜,就得找鲜花盛开的地方。”这些年,郝学民的脚步遍布河南、河北、陕西、山西、内蒙古、青海等地,追寻着枣花、洋槐花、苹果花、向日葵等不同花卉的花期。 好政策带来好生活 郝学民说,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科技狠活”的出现对传统养蜂行业造成了一些冲击。因为看不到希望,村里很多年轻人不再养蜂,转而外出务工赚钱。郝学民因为自幼残疾,干不了重活,加上祖祖辈辈对蜜蜂的深厚感情,咬牙坚持了下来。最艰难的时候,郝学民自带馒头咸菜,想办法带着蜂箱外出放蜂。即使辛苦打拼,一年下来也只能勉强维持生计。 进入2006年,随着国家蜂蜜酿造行业制度越来越严格,消费者对健康饮食更加重视,加上脱贫攻坚等一系列政策的相继出台,郝学民家的境况逐渐好转。 2013年,在各级政府的帮助下,郝学民牵头成立了养蜂合作社,养蜂事业逐渐走上正轨,蜂蜜的产量和质量有了显著提高,销售收入逐年增加,实现了脱贫致富。他的合作社也由最初10多人发展到如今50多人。 如今,郝学民不但在老家盖起了新房子,还在县城为儿子购买了新房,日子一天比一天甜蜜。 网络带来新机遇 在郝学民的影响带动下,儿子郝涛作为第5代养蜂传承人,将养蜂业拓展到了互联网,开了淘宝专卖店,还在抖音等平台直播带货,将优质的蜂蜜卖到了全国各地。 “政府对我们的扶持和推介力度很大,凡有展销活动,都组织我们去参加。”郝涛说,这些年,自家的蜂蜜先后赴上海、四川、福建、湖南、山东等地参加农展,通过与客户交流,进一步拓宽了市场。 除了积极拓展销售渠道,郝涛还在传统养、产方面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在养殖方面,他积极学习和引进新的养蜂技术,提高蜜蜂的养殖效率和质量,确保采集到优质的花蜜;在生产方面,采用传统养蜂方法和现代生产工艺相结合,确保蜂蜜的原汁原味和营养成分不被破坏。此外,郝涛还对蜂蜜进行了分类和包装,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如今,郝学民一家线上线下每年蜂蜜销售量超过10吨,年纯收入超过20万元。在脱贫致富同时,郝学民不忘乡邻,成立了张新镇养蜂协会,为会员提供技术指导,帮助销售产品。目前,协会已有50多户会员,其中几家困难群众均已脱贫实现小康,还有一些散户和老年人,在他的帮助下逐渐走上了致富路。 在郝学民父子看来,脱贫致富只是起点,他们希望把这份事业做大做强,让更多人品尝到来自临泉的甜蜜。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