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甲午战争以后,日本以蕞尔小国一跃而成为亚洲霸主。清王朝在经历了几乎覆国的巨创之后,面对现实,举国反思。自此,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264年,日本派遣唐使来中国的学习风尚为之逆转,变为中国朝野大批有识之士和青年学子趋之若鹜,赴日本考察学习。在十九世纪最后十年考察日本的大潮中,晚清著名教育家、阜阳县永兴集(今颍上县新集镇)人李宗棠,连续九次东渡日本。其中有哪些鲜为人知的经历呢? 千仓李氏 辞官兴学 李宗棠(1869—1923)字荫伯,号少麟,别署千仓旧主。曾祖廷干,邑庠生。祖萼联,来安教谕。父玉方,文童出身,以军功保举江苏布政司库大使,历任江苏金壇、吴江、震泽知县,有政声。宗棠兄弟四人,荫伯为长,次寿翔,三寿翥,四寿耆。李氏为颍州望族,家境殷实,富甲一方,有族田八千亩,分布于阜阳、颍上两县境内。 李宗棠少年颖悟,精通经籍,及长,博闻强识,达当事务。因随父宦苏,未得与童子试。年二十,以赀为郎,分户部,尚书翁同龢深器之,派充四川清吏司帮稿。宗棠知清政日窳,非变革不能图存,因陈富强三十六策,初设宪法院,终保国权以伸民权,救时要政,由翁同龢代奏,惜未被政府采纳。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中日开战,宗棠血气方刚,自动请缨,投效前敌,不果;翁同龢将他招入督办军务处,并奉旨前往山海关密查军队集结情况,往天津迎谒钦差刘坤一统帅前敌。光绪二十二年,丁母忧,回苏守制,两江总督张之洞与雅故,为条陈十事,切中要害,张督窃喜,留之幕府,办筹防局。服阕后,以道员分发湖北。历充铁政、洋务等局差,锐意整顿,成效卓著,保二品顶戴按察使衔。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运动兴起,时局骤变,宗棠奉江、鄂二督密令赴沪,参与商议保护长江条约,即江南互保运动。旋丁外艰。光绪二十七年,奉安徽巡抚王之春檄,赴日本考察学务,著东游日记,又上十策图富强,伸民权,不报。光绪二十九年,入晋抚赵尔巽幕,总司要政。改发山西,继任张曾敭尤重宗棠才,先后檄办机器、军械、火药局,总理营务处巡警司,督办学务处,督理师范学校、警务学堂等新政。宗棠在创制警察学校规章时,再赴日本考察。历赵、张、丁(振铎)三抚,悉依如左右手。积极策划选派官绅留学。山西本极闭塞,经宗棠规划,文化进步一日千里,选派学生东游者,所出英才如阎锡山、崔廷献、赵戴文等。迭保海关道,记名提学使。光绪三十一年,江督周馥奏调宗棠,端方奏派观操日本,并保以使才存记。于时清政日益不纲,朝野皆知变法为急务,然治法者必有治人,科举废而学校兴,学校之所成者,国家急需之人才。宗棠既知国之存亡系于学,乃决意辞官而兴学。光绪三十二年,在赴皖调查全省学务过颍途中,先创千仓小学第一、第二义塾于永兴集,后又连创六所义塾于阜阳各地;宣统元年(1909)复创千仓师范于南京鸡鸣寺。且此次兴学,不乞官款,不集义金,破产捐资,独力倡办,虽艰窘已极而事成。该年10月22日,安徽教育总会在怀宁县召开秋季大会,李宗棠当选为会长。辛亥革命后,任安徽省立第五师范(即凤阳师范学校)校长,二年后辞去。1923年,李宗棠病逝于南京,享年55岁。 九渡东瀛 科教救国 光绪二十七年(1901)秋八月,31岁的李宗棠以安徽特派官二品顶戴按察使衔湖北候补道,奉安徽巡抚王之春之命,首次游历日本,考察学务。经过甲午战争的洗礼,李宗棠对日本抱有一种十分复杂的心情,为此赋长调曰:“怪哉蕞尔国,一跃登文明。呜呼我神州,滓秽乎太清。”(《千仓诗史初编》·辛丑秋奉皖省大府命考察日本学务)感叹清朝物敝国凋,羡慕日本维新昌盛。在此后四个多月时间里,李宗棠在东京各地参观学校数十处,演速记法,作旁听生,译教育史而汇辑之,访教育家而就正之。“竟日奔驰,深宵编纂”,取得丰硕的考察成果,重要的是,通过深入日本各界,广泛考察了日本社会快速发展的状况,并力图探究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崛起之内因。 光绪二十八年(1902)秋七月,奉两江总督刘坤一密札,李宗棠以江南特派委员湖北候补道身份,再次赴日,查办所谓留学生滋扰清国驻日使馆事件。事件缘自自费留学生吴稚晖等9人申请入日本士官学校预科成城学校不遂而引发,清驻日公使蔡钧不作为,颟顸了事,学生一再催办,蔡竟招日本警察将吴、孙两名学生逮捕并遣返回国,引发众怒,多次到使馆交涉。由于在日留学生多为苏、皖、浙、鄂人。而吴稚晖系江苏武进人,作为两江总督的刘坤一更为关注。李宗棠不辱使命,赴日当天就与日本各界和留学生代表广泛接触,持公论,不徇私情,不仅查明了真相,还吴稚晖等人一个公道,而且与日方达成了《放宽学生保证》这一规定,中国公使馆任命一名官员担任学生监督。不久,蔡钧被撤换。 光绪二十九年(1903)夏六月,为考察警政,李宗棠第三次踏上东渡之旅,赴日本延聘教习并考察现行警务。在70多天的考察过程中,李宗棠从考察室内警务入手,全方位了解了日本的警察法规、警务制度、学校章程及监狱规则等,翻译出巡查教习所章程、警务监狱学校规则等警务书籍。他还十分注意观察日本的室外警务,包括车站、码头、广场、社区、道路、交通、郊区、野外等,凡涉警涉法之初,无不仔细观察,记录于簿。与此同时,经过多次协商谈判,李宗棠代表山西巡抚部院与东京警视厅订立合同,选派警务正副教司各一员,赴山西警务学校任教,任期两年,圆满完成了此次东游任务。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东游过程中,李宗棠以国际视野,密切关注远东时局的发展。他在当年八月一日的日记中“密查”日俄水师现时实在船数,根据日本海军省的资料,制作了《日俄水师对照一览表》,将舰种、舰名、舰长姓名、舰速等列表对照,一目了然。时间仅仅过去了6个月,到1904年2月,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便爆发了日俄战争,俄国先败海战,又败陆战,日本一举从俄国人手中抢占了远东地区的控制权,李宗棠的担心和预测,变成了残酷的现实。 光绪三十年(1904)夏六月和光绪三十一年(1905)秋七月、秋九月,李宗棠以山西省特派委员督办学务处兼督办师范学堂、警务学堂之职,并以江南吏隐、千仓旧主的身份,第四、五、六次赴日,商办晋省游学,护送游学官绅学生。其中有两件事值得一提:一是当年七月选派53名学生赴日留学,其中就有山西五台县人阎锡山,入东京振武学校(日本士官学校预科)学习;二是在当年七月二十五日的日记中记载了日本东京为庆祝日俄战争日军连胜而举行狂欢和庆祝的场面。一群日本幼童狂呼“辽阳为我日本人占领了””种种讥讪,令人忍辱难受”。为此感叹,作七律一首:“满城风雨竟相夸,老幼扶携笑语哗。旅顺辽阳同奏凯,不知战地是谁家?”(《千仓诗史初编·日俄战事京滨等市有奖兵犒军义勇忠爱祝捷各会东京筑凯旋门感叹》)表达在异国他乡身心受辱的沉重感受。 光绪三十一年(1905)冬十二月,受两江总督周馥委派,李宗棠以江南特派委员二品顶戴按察使衔、江苏候补道身份,率参随各员46人,第七次踏上日本领土,调查处理留学生退学归国的风波。此次风波,由日本文部省颁布《取缔清韩留日学生规则》引起,其中第九、第十条规定有辱我留学生国格和人格,表面为监督、管束留学生,实系日本政府应清廷之请,为压制留学生之革命运动而发,因而遭到绝大多数留学生强烈反对,以至于湖南新化留学生、《猛回头》《警世钟》的作者陈天华愤而投海,以死相殉,时年30岁。因为这件事,中国近代史上许多名人纷纷登台亮相。如汪精卫,时名汪兆铭,留学日本,任维持学界同志会书记官;许寿裳,同上;秋瑾,当时就读于东京实践女学校,被推举为停课学生代表,多次发表演说,痛陈爱国之心;杨度,时任留学生总会馆干事,联络各校停课代表与驻日公使馆交涉,敦促日本立即取消规则。在近一个月调查处理此次学潮过程中,李宗棠除与以上各学生代表密切接触外,“连日招集吾皖同乡诸生,相与聚晤,桑麻话旧,杯酒言欢。只得联之以情,未便绳之以法,团结之而后联络,联络之而后施劝导。”(参见《东游纪念》卷七·劝导留学生日记禀陈督宪劝导日本留学生情形由)以情为重,引导学生们的爱国热情,逐步使学潮得以平息。据李宗棠日记记载,当时全国留日学生总数8000多人,其中皖省230余人,因学潮归国56人,继续留日还有约180人左右。 光绪三十二年(1906)冬十二月和光绪三十四年(1908)春正月,受两江总督端方、安徽巡抚恩铭札派,李宗棠以江南省特派委员、安徽教育总会副会长和奏派总理江南铜官山矿务江苏候补道之职,第八、第九次赴日,为皖北水灾劝募义赈,救家乡父老于水火之中;并自备资斧,考察日本矿务,俟归国后再议铜官山矿务进行办法。 著作等身 蜚声海外 纵观李宗棠九次赴日考察,有五次是专门为考察学务及处理留学生事务而来。于学务,编辑《日本学校章程》一百三十六种及《小学校新令》,另编译《万国教育源流考》六卷,《考察日本学校记》十六卷,《日语类纂》等:于海陆军,著有《东海观兵记》《海军造船大要》《武备志略》等;于制造工厂,译有《炮兵工厂述略》《日本造币规则》等。李宗棠一生勤奋好学,笔耕不辍,著述多达二十余种二百多卷,除编译大量教育、军事、制造等专著外,他还编撰《光绪征要录》《奏议辑览初编》《千仓诗史初编》《学诗堂经解》《时事纪闻》《从政刍言》《千仓师范讲义》十四卷、《东游纪念》等时事、政论、奏议、诗词、游记方面的著作,每成帙付梓,必赋诗纪之。如其旅日游记《东游纪念》九卷付梓题咏:“草编不如细论文,十年匆匆述旧闻。视学观兵专记载,酬诗题画各区分。深山采石曾行险,同学登瀛更乐群。踏遍蓬莱山下路,果然消散似浮云。”被日本汉学家实藤惠秀称之为当代“视察日本的专家”,“未见有第二人”。(《中国人留学日本史》) 纵观李宗棠著述中所记载的内容,大部分涉及近代史上重大的事件。特别是他九渡东瀛的亲历亲为,为近代中国留学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篇章,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还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和社会活动家。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