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方集老街 洪河岸边风物美

2025-3-12 09:53| 编辑: 谢珊珊 | 查看: 743|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尚原野 实习生 许玉杰 通讯员 杨露琪 陈庆茹/文 全媒体记者 徐丹丹/摄|来自: 阜阳日报

  这是一个“美食小镇”,馓子、麻叶、卤肉锅巴等特产在阜阳及周边地区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小镇,早在宋代就已兴集,数百年来一直是洪河流域的商贸重镇。

  这里就是阜南县方集镇,历史上又叫方家埠口、方家集、滨洪镇。

  近日,记者来到方集镇,访沧桑老街,看苏式老粮仓,品馓子、麻叶、卤肉锅巴,仿佛一日穿越数百年,让人无限感慨。

洪河岸畔方集镇


       因洪河航运兴集

  天刚放亮,豫皖两省交界处的洪河渐渐醒来,紧贴河面的薄雾依偎着方集洪河大桥,恍若仙境。

  “方集是一座因洪河航运而兴起的小镇,也是阜南县历史上继唐朝永安县驻地永安店之后又一个商贸重镇。”据阜南县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席范立功考证,唐朝时期,在洪河分洪道北岸的永安店曾设置永安县(今属王堰镇)。后来,因战乱等原因,永安店的交通枢纽地位和商业贸易功能逐渐被方家埠口所取代。

  “宋朝中叶,洪河上的方家埠口成为远近闻名的商贸集市和交通枢纽。”范立功说,后来,方家埠口又被叫作“方家集”。《乾隆颍州府志》中对于“方家集”的记载是:“(阜阳)西南乡一百二十里,汝河北岸,与河南息县交界,县丞移驻此。”后来,朝廷把河南省新蔡县以下的“汝水”改称“洪河”,方家集因地处洪河北岸又被人称为“滨洪镇”。

  当时,方家集是皖北地区通往大别山区的交通要道和商品集散地之一,皖北地区产的棉花、土布、药材等在此装船,销往河南信阳以及安徽西部的大别山区,大别山区的竹、木、茶、桐油及卷烟、大米、土纸等,则通过方家集运至皖北地区。

  “由于方家集的重要性不断上升,后来,朝廷在方家集设立了文武两座衙门,并设有盐、铁等税卡。”范立功说,镇上建有顺河街、三里街、跑马街、福兴街、石条街、长寿街等,并修建了山陕会馆、大戏楼等商业会所和娱乐设施,以及迎水寺、三宦庙、土地庙、关帝庙、火神庙等宗教活动场所。

  从清朝乾隆年间到民国时期,方集镇在阜阳县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据《临泉县志》记载:1934年9月1日,析阜阳县第七、八、十区及第四区的一部分建立临泉县。“方集当时属于阜阳县第七区,划归临泉县后属于临泉县第三区。”范立功说,抗战时期,江浙沪一带的商家纷纷内迁,方集这个通淮达江的交通要地,很快又成为商家云集之地。

  1943年,阜阳修筑阜方公路,从阜阳县城经胡庙、柴集到达方集,进一步加强了阜城与方集的联系。1949年3月,临泉县划分为15个区256个乡镇,方集区下辖18个乡、1个镇。

  “当年10月,方集区划归阜南管辖。”范立功说,1957年至1958年,豫皖两省开挖班台至张家岗总长85公里的洪河分洪道,包括方集在内的6个乡镇被列入洪洼行蓄洪区。如今,从阜南县城去方集,经318省道转254省道跨过洪河分洪道大桥即可到达。

  时光记忆老建筑

  近几年,很多慕名到方集来的人都会不约而同去老街打卡。方集粮站的两栋苏式仓、方集供销社门市部苏式建筑以及方集卫生院老院区,都“藏”在方集东西向的石条街上。到了石条街,可以一览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筑的原貌。

  “宁流千滴汗,不损一粒粮。”走进方集粮站大门,南侧一栋苏式仓的山墙上这行宋体字标语,唤起很多人对那段激情岁月的难忘记忆。

  上世纪50年代,我国引进苏联技术建造了一批散装粮平房仓,因此,这种粮仓得名“苏式仓”。据市政协文史馆馆员李援朝撰写的《阜阳粮仓文化沿革史话》记载,1954年,阜阳地区在所辖各县20余处粮库内新建了一批苏式仓,其中就包括阜南县城关、方集、曹集、中岗4个粮库的苏式仓。

  苏式仓青砖青瓦、砖木结构,伸出山墙的椽子支撑着近一米宽的屋檐……上面刻满了时代印记,给人一种历经沧桑的厚重之感。记者走进南侧一栋苏式仓,闻到空气中弥漫着松木和桐油的清香,低头可见青砖铺成的地面,抬头可见完整的木构梁架。

  “方集粮站的苏式仓建成后,洪洼地区群众缴纳公粮更加方便。他们踊跃缴纳公粮,支持国家建设。”方集粮站站长张培勇说,这两栋苏式仓东西长35.2米、南北跨度为21.03米,顶高6.85米,装粮线高2.17米,库容1700吨。

  从2018年开始,这两栋苏式仓就不再储存粮食了。2021年1月,“方集苏式粮仓”被列入阜南县“历史建筑”。“2024年夏天,阜南县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向县政府报告后,县住建局牵头对‘方集苏式粮仓’进行了修缮。”张培勇说。

  方集粮站西侧,有两处供销社门市部,也是苏式建筑,外墙上至今保留着过去的“发展经济 保障供给”标语。

  “当年,买粮要去粮站、买肉要去食品站、买工业品要去供销社。”今年97岁的陈光生曾是方集供销社的售货员,见证了当年供销社的辉煌历史。他说,那时候每个村都有代销点,但镇上供销社门市部的货更全。农村姑娘小伙定亲或结婚用的茶盘、保温瓶、枕巾、床单等,基本上都是来方集供销社买。洪河南岸河南省固始县的几个乡镇的居民,也喜欢来这里买东西。

  在供销社西侧,有9间坐北朝南的青砖瓦房,这是1962年竣工投用的方集镇卫生院老院区,北侧的外墙上写着两段毛主席语录,其中一段内容是:“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

  “那时候,这里是当地的医疗卫生中心,周边地区的患者大都愿意到这里来看病。”今年73岁的李世华退休前是方集卫生院妇产科主任,对卫生院老院区感情很深。

  方集馓子美名扬

  作为阜阳土特产,方集馓子在安徽、河南乃至长三角地区一直享有很高知名度。这里出产的馓子细若金针、酥脆可口,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兴起的“打工潮”中被带到全国各地。

  每次到方集,记者都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菜籽油香味。据方集吕家馓子第五代传人吕志业介绍,最早的方集馓子是用香油炸的,后来随着市场变化,改用了菜籽油炸馓子。

  每天清晨5点左右,56岁的吕志业就起床,先用和面机把数袋面粉和好,3个小时后开始搓条。“有时,一天要炸1000斤馓子,光是菜籽油就要用400斤。”吕志业说。

  方集馓子最大的特点是“细”,关键就在“炸”的这道工序上。吕志业说,方集出产的小麦面粉筋度高,炸的时候可以拉成细丝。炸得细而透,自然就更酥脆。

  除了馓子,吕志业每天还要炸两三百斤麻叶。这种在饭店里被当作开胃小食的传统油炸面食,跟馓子一样受欢迎。“馓子主要装箱外销,麻叶大部分供应阜阳及其周边市场,每斤批发价在7元到8元之间,在超市要卖到10多块钱一斤。”吕志业说。

  与吕志业主要做批发不同,在方集老街炸馓子的马刚业,只要天气允许,每天都骑着电动三轮车经方集洪河大桥到河南淮滨县去卖馓子。“前一天下午炸50斤面的馓子,第二天上午到淮滨县的赵集、台头、固城等乡镇卖。”马刚业说,当地人也认可方集馓子,零售价8元到9元一斤,一般当天上午就能卖完。

  在方集,还有一种名吃——卤肉锅巴。“在刚出锅的发面锅巴边切一道口子,再把剁碎的卤肉、豆腐皮、青椒丝夹在里面,香味浓郁,类似陕西的肉夹馍。”方集镇文化站站长李金淼说,清朝中后期,山西、陕西商人在方集建造了一座山陕会馆,陕西肉夹馍也随之传到了方集。后来,随着时代变迁,当地人“发明”了卤肉锅巴。

  据介绍,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做方集卤肉锅巴基本上都用每头100斤左右的小猪,腌成腊肉后卤制食用。这种小猪肉,口感嫩而不腻、不肥不瘦、腊味浓郁,深受当地食客欢迎。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