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安徽往前赶】沃野绘新景 逐梦绽风华

2025-4-28 09:25| 编辑: 刘黎 | 查看: 1367| 评论: 0|来自: 中安在线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指出,要着力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我省广大干部群众牢记嘱托,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产业兴旺

打造“一村一品”,“舌尖经济”叩开致富门

记者 李邦军

  谷雨前后是菌菇蓬勃生长的好时节。4月25日,滁州市南谯区沙河镇白米村的赤松茸种植基地里,层层叠叠的秸秆堆成金色“软床”,酒红色的菌盖顶破覆土,如撑开的小伞般林立田间,十分喜人。

  “采摘时要像捏鸡蛋似的,手腕轻轻旋转,这样根部才不会留茬。”大棚内,白米村党总支副书记周威半蹲着示范标准动作,只见他指尖捏住菌柄基部轻轻一旋,整朵赤松茸便带着泥土脱离“软床”。

  这种被称为“菌中之王”的珍稀菌类,如今成了白米村的“黄金作物”。

  去年11月,村里瞅准赤松茸“不挑地、好养活、价值高”的特性,从外地引进试种技术。历经4个月蛰伏,今年3月首批菇蕾顶开秸秆,目前进入采摘旺季,每亩产量达2000公斤。“新鲜的赤松茸市场上售价每公斤20元,烘干后身价暴涨10倍。”周威笑着说,用它炖汤鲜香浓郁,炒菜脆嫩爽口,周边城市很多饭店都提前预订。此外,村集体依托镇域品牌“沙之禾”,积极探索深加工路径,拓展销售渠道,在实现村集体增收的同时,带动本村及周边务工村民共同致富。

4月25日,滁州市南谯区沙河镇白米村村民正在采摘赤松茸。通讯员 计成军 摄

  沿着国道向西行驶,约一小时车程便来到全椒县西王镇。这里的桑葚已陆续进入成熟期,茅草洼生态农业合作社的桑葚园里,一颗颗果实挂满枝头,紫如墨玉、白似凝脂、粉若朝霞,在阳光下闪烁着诱人的光泽。

  “还没开园呢,电话都快被打爆啦!”合作社负责人欧阳春指着公示牌上即将开园的字样,眼角笑出皱纹。说起这片桑园的“发家史”,这位扎根山区的创业者打开了话匣子:西王镇地处全椒县西部山区,土壤质地优良。2015年,欧阳春瞅准土壤优势,流转20余亩土地,带着农户搞起“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种下无籽大十、四季果桑等高产桑葚品种一万余株。经过精心培育,如今园里产出的各品种桑葚果粒饱满、甜度高,成为游客们的“心头好”。

  除了现摘现吃,园区还玩出新花样。每年举办的桑葚采摘季已成当地招牌,游客们拎着竹篮穿梭田间,体验“田园寻宝”的乐趣,周末单日接待量能突破200人次。更长远的“算盘”藏在加工车间里:新鲜桑葚经清洗烘干制成桑葚干,泡进白酒酿成醇厚桑果酒,就连桑枝都被收购用于培育菌菇,真正实现“一棵桑树全身宝”。

  “我们镇现在是‘一村一品’串成链。”西王镇镇长吴琼掰着指头如数家珍,华光村的火龙果四季飘香,东张村的青玉梨甜过蜂蜜,还有山地西瓜、金丝皇菊、黄蜀葵等特色种植基地星罗棋布。这些藏在山区的“土宝贝”,通过采摘体验、农旅节庆、电商直播等新玩法,走进了千家万户。

  从秸秆堆里撑起的“黄金伞”到桑树枝头挂满的“致富果”,皖东乡间的特色农业书写着生动的乡村振兴答卷。“我们将持续深入开发乡村特色产业资源,聚焦基地创建、科技研发、精深加工、品牌宣传等关键环节,做好‘土特产’文章,积极培育乡村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拓宽农民增收途径,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滁州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勇说。

  4月17日,歙县石门乡竹岭村万亩竹林春笋丰收,驻村工作队直播助农卖山货。通讯员 吴建平 摄


文化铸魂

千年窑火淬新,古村炼出“国际范”

记者 罗鑫

  4月23日,记者驱车前往泾县琴溪镇马头村施窑村,一路绿意盎然,草木掩映。在施窑国际艺术村,外国友人正在创作陶艺作品。

  “萌”态十足的河豚、造型奇特的杯子……来自德国、加拿大、美国、比利时、韩国的16位艺术家和艺术机构代表,同国内8位艺术家围绕“乡村元素”进行即兴创作,切磋技艺。

  “看到这里的手工艺品,真是难以置信。甚至只是走到窑前看看,就能感受到这里的历史。”美国艺术家Ruttman告诉记者。

  国内外的艺术家们,正联合开展施窑国际乐烧创作营,以“艺术赋能乡村·共筑国际图景”为主题,举行乡村调研、签约合作、艺术创作和论坛研讨等系列活动,推动施窑村文化遗产与国际艺术的深度融合。

  琴溪镇制陶技艺历史悠久,琴溪古窑址为唐至五代时期,宣州窑最大的青瓷生产基地。1986年7月,琴溪古窑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5月,泾县龙窑制陶技艺被列入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施窑村于元初建立,以施氏先祖、元朝泾县首任县尹施正大之姓与延伸至境的陶窑宣州古窑而得名。昔日的施窑,村落范围广,现存施氏支祠、三家门、九井十三塘就是此处人丁兴旺、窑业发达的见证。

  “这两天会对国内外艺术家创作的陶艺进行烧制,期待以后能常态化开展文化交流,用非遗力量推动乡村振兴。”该活动组织者、青年陶艺家刘云告诉记者。

  刘云曾在景德镇陶瓷学院进修,来琴溪镇考察学习时,与施窑村制陶人杨年好因陶结缘。婚后两人在杨家老宅的基础上修建陶窑“云岫陶源”工作室,后经当地非遗保护部门引导,于2021年创立泾县首家“非遗人家”。今年,工作室新推出了面包窑。

  烧窑、烤面包、饼干、品咖啡……“我们用泾县传统陶艺制作器皿,既可参观、体验泥板成型、泥条盘筑等传统制陶技艺,也能定制个性化非遗文创,还能品尝窑烤面包、村咖,吸引更多年轻人。”刘云告诉记者。

  近年来,泾县乡村振兴发展有限公司和琴溪镇以自然景观环境和龙窑制陶非遗为背景,以艺术家工作室、研学中心、博物馆、大地艺术、古陶文化等为节点,坚持以“高端研学+亲子游玩”的路线,致力打造集艺术展示、文创手作、休闲旅游、民宿餐饮等于一体的国际艺术家院落。

  在施窑村,原来的破旧村房摇身一变,成为风格各异的“院子”。说起运营该项目的初衷,刘云侃侃而谈:“我们邀请艺术家入驻艺术小院,让院子衍生出乡村研学旅游、非遗传承、手工DIY等特色鲜明的新兴旅游业态。”被誉为“泾川首镇”的千年马头村正以非遗为动能,让古老窑火映照当代艺术,书写中国乡村走向世界的创新答卷。


人才强基

促进资源融合,新农人“领舞”共富路

记者 安耀武 李鹏 通讯员 王东方

  一头牛一个月可以长多少斤肉?阜阳市颍州区程集镇王超养牛场给出的答案是50公斤。

  “通过调整饲料配比,让肉牛自由采食,提供足够大的活动空间,我的肉牛生长速度比一般养牛场快三成。”养牛场负责人王永生说。

  在广袤的皖北农村,新农人用知识与技术重构农业生产,用互联网思维激活乡村资源,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如何才能让肉牛多吃?“饲料味道要好。”王永生说,他喂牛的秸秆是自己种的,为此流转了100亩土地专门种植小麦和玉米。小麦秸秆收获后,经揉丝、破碎、除尘,变成干净卫生、适合咀嚼的秸秆饲料。玉米秸秆的处理同样大有学问。玉米秸秆按照一定比例加入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和粪肠球菌,经过120天的发酵,再切成2至3厘米长的细条状,与小麦秸秆、豆粕、膨化大豆粉等混合搅拌,最终变成肉牛爱吃的饲料。

  时间回到7年前,“95后”王永生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成为一名“牛倌”。“从部队退役时面临很多选择,经过深思熟虑,还是决定回到家乡干事业。”王永生说,当他踏入养牛行业时,才发现这并不简单。

  为弥补技术短板,王永生与安徽农业大学、阜阳师范大学等高校专家团队合作,创新应用动物生命周期管理系统,为肉牛定制精准营养配方。“专家团队提供的蛋白质、能量、淀粉配比方案,让每头牛日粮成本显著降低。”王永生说。

  王永生还改变行业常用的定时投喂方式,让肉牛实现“吃饭”自由,不再按点就餐。同时增加牛舍面积,平均每头牛活动面积达到19平方米,让牛儿吃好、玩好,快速生长。

  别人养牛12个月才出栏,而王永生养的牛只要10个月,每头牛的利润有两三千元,年收益有200多万元。

  怀揣理想奔赴乡村,新农人不仅实现自我价值,还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增加群众收入。

  颍州区马寨乡种植生姜历史悠久,“马寨生姜”还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2016年,24岁的退役军人应坤回到家乡,流转了130亩地种植生姜。马寨生姜品质好,但知名度不高。应坤在抖音平台上注册了“坤坤农场”账号,积极推介“马寨生姜”。由于制作的视频大多是生活场景,内容轻松活泼,很受网友欢迎,粉丝数达到43万,应坤成为知名“农播”。

  如今,应坤流转的土地达540多亩,常年稳定用工30人左右,人均年增收1万多元。“希望能为‘马寨生姜’产业发展作出贡献,带动更多人务工增收。”应坤说,手机是他的“新农具”,短视频平台成为“乡村集市”,他要用数字思维和创新打破农业发展壁垒,将资本、技术与乡村资源深度融合,书写乡村共富故事。

  4月19日,在芜湖市繁昌区孙村镇山地自行车户外运动基地,男子组选手在比赛中。通讯员 肖本祥 摄


生态宜居

湖光石韵如画,赛事尽览山水风情

记者 柏松 通讯员 盛静

  清晨的阳光穿过薄雾,温柔地抚过卧龙山的每一道山脊。

  4月26日8时,随着发令枪发出清脆的声响,淮南第三届卧龙山越野锦标赛在谢家集区唐山镇乳山村拉开序幕,近2000名跑者参赛。参赛者中有专业选手,也有牵着孩子慢慢前行的家庭。

  近年来,乳山村依托乳山水库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通过文旅赛事与自然风光联动推进乡村振兴。

  “想到待会儿站在山顶能看到乳山水库的全景,再累也值得。”跑友王迪说。

  转过一道山弯,眼前的景色忽然活了过来——晨光中,山坡上圆润的石头像极了一群吃草的绵羊,水库岸边,几块狭长的礁石随着波浪轻轻晃动,极似正在蠕动的海参。

  “这些石头都是湖水用了几百年时间‘雕琢’的。”乳山村党支部书记梁永浩一边说着,一边带记者走进即将开业的卧龙山咖啡屋,“我们想把这份自然之美分享给更多人,让游客一边喝咖啡,一边欣赏会‘说话’的石头。”

  卧龙山不仅为村庄提供了天然屏障与景观,还通过生态露营地、环湖步道等项目,成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关键载体。

  说话间,湖边栈道上出现了几位村民,他们正在移栽中药苗。村民老李说:“过去这片全是荒地,现在种上了花椒。”他指着不远处一栋崭新的楼房说,“那是我们的直播基地,以后村里的花椒、土鸡蛋能直接卖向全国喽!”

  水库边的草地上,几顶露营帐篷像蘑菇一样散落着。游客王敏一家正在帐篷外闲聊:“听说咖啡屋下个月就开业,我们连烧烤架都准备好了。”

  沿着赛道继续前行,青砖黛瓦的“何家小院”前,几个年轻人正模仿电视剧《六姊妹》里的经典场景拍照。“对,就是这个角度!”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姑娘指挥着同伴,身后的墙面上还留着拍摄电视剧时的痕迹。

  跑道向山林深处伸展,卧龙书院里陈列着81位诗人的手稿,淡淡的墨香与窗外的鸟鸣交织在一起,让人仿佛穿越了时空。唐山镇党委副书记柏发涛望着奔跑的人群,说:“我们要让越野赛成为一条纽带,把山水、人文和产业都串联起来,让游客来了就不想走。”卧龙草堂里亮着温暖的灯光,诗人蒋炳峰正在即兴创作,笔尖在宣纸上沙沙作响:“一袭长裙踏遍卧龙山川,满目流光闪耀水库侧畔。”他的诗句像山间的清泉,流淌着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意。

  一年一度的越野赛早已超越单纯的体育竞技,它像一条无形的丝线,将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紧密相连。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卧龙山正用它独特的方式,讲述着关于传承与创新的温暖故事。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