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位于阜南县王家坝镇的阜南县红亮箱包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片繁忙景象,机器的轰鸣声与缝纫机的哒哒声交织成一首“劳动交响曲”。 该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箱包生产企业,公司的缝纫一组凭借过硬的技术荣获“安徽省五一巾帼标兵岗”“阜阳市工人先锋号”等称号。缝缝补补如何成为“标兵”?记者探访了他们的故事。 郑继影(右)指导组员工作 从组长到组员,个个有“绝活” 近日,记者走进红亮箱包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看到车间内“看好孩子管好田,一天能挣几十元”的红字标语,格外醒目。 工人正专注赶制一批软包订单。裁剪、缝制、检验……一块块普通的布料在他们手中穿梭,仅仅几分钟时间,一个软包便制作完成。 “走线时一定要保持耐心和细心,不要偏移。”红亮箱包有限公司缝纫一组组长郑继影,正认真指导组员做软包。 郑继影是王家坝镇李郢村人,曾在上海、杭州等地服装厂打工,通过不断钻研,学得一手精湛的缝纫技艺。2015年,得知家门口开了红亮箱包厂,她果断辞职返乡,成为最早一批进入厂里的员工之一。“当时儿子开始上小学了,家里老人也需要照顾,看到箱包厂正在招工,就赶紧报名了。”郑继影说,从她家到厂里骑电动车仅需5分钟,工作和照顾老人、孩子都十分方便。 “刚进箱包厂的时候,我主要做包口拉链,几乎每一款包的包口拉链我都做过,后来就什么工序都做。”凭借着过硬的技术,郑继影于2019年成为缝纫一组的组长。 “刚开始缝纫一组有15人,如今已经达到27人,大部分是女性,高峰期我们组一天能完成1000件软包。”郑继影介绍。 在郑继影的带领下,缝纫一组的组员个个技术娴熟。“上包”是软包缝制过程中的最后一道工序,需要将制作好的软包部件缝合在一起,颇有技术难度。家住王家坝镇团结村的组员黄金影被誉为缝纫一组的“上包一姐”。在厂里工作4年多的她,技术过硬,业务扎实。“上包”速度快、效率高,还特别能吃苦,根据包的款式、工序复杂程度等,每天“上包”500个左右。 红亮箱包生产车间 改进技术,提质增效 除了手上有“绝活”,缝纫一组在生产的产品数量和质量上也是首屈一指。 每次接到新的订单任务,组里总是第一时间领好物料,调试好机器,根据技术、速度、时间等分配好工序,以提高生产效率。 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组员并没有放松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严格按照公司要求把控每一件软包的质量,无论是用料选择,还是裁剪、缝纫都精益求精。 除此之外,缝纫一组还在技术改进上下功夫。2024年,组里上线了一套智能吊挂系统,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以前都是人工搬运边角料,自从上线了智能吊挂系统,从裁片到成品,每一道工序都可以直接通过系统传送到下一个工位,三到五分钟就能出一个成品软包,效率大大提升,大家的收入也增加了。”郑继影介绍。 “目前公司订单已经排到9月份,预计今年产值能达到3500万元。其中缝纫一组功不可没,他们组生产的软包数量多、速度快、质量高、回修率低。”企业负责人王恒亮介绍。 缝纫一组取得的成绩,与公司的弹性工作制度分不开。红亮箱包厂实行计件工资,多劳多得。“如果家里需要接送孩子可以晚来(或早走)一会儿,家里不忙的时候也可以多干一会儿。”王恒亮说,一般员工平均月薪3500元,技术好、速度快的员工一个月能拿到7000元至8000元。“缝纫一组的组员因为效率高,工资拿得也高些,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牢记嘱托,贡献“巾帼力量” 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和多年的坚守,2022年,阜南县红亮箱包有限公司缝纫一组荣获“阜阳市工人先锋号”称号;2024年,安徽省总工会印发《关于表彰2022—2023年度安徽省先进女职工集体和个人的决定》,授予缝纫一组“安徽省五一巾帼标兵岗”称号。 “这是姐妹们共同努力的结果。”郑继影告诉记者,缝纫一组计划增加组员至40人,她也会带动身边更多的姐妹“撸起袖子加油干”,通过自己的双手实现增收致富。 2020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期间,来到红亮箱包有限公司,了解阜南县开展就业扶贫和防止因灾致贫返贫情况,并察看车间生产线,同职工亲切交流。 “几年来,我们推动生产线实现转型升级,带动更多人就业,缝纫一组也是在这个契机下改进技术、提高效率,成为‘标兵岗’。”王恒亮介绍,2024年公司入驻王家坝镇红亮乡村振兴产业园,扩大生产规模,产品远销欧洲等市场。 接下来,公司将继续加大对工人的技能培训力度,提质增效的同时让工厂涌现出更多“标兵岗”,以进一步提高企业效益,为返乡人员提供更好的就业环境,继续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努力工作,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继续提高产量,增加组员收入的同时,为公司发展添砖加瓦。”郑继影说。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