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沈阳某职业技术学校60多名学生网购运动会服装,穿后以“质量问题”退货退款,导致商家损失8000元、商品链接被封禁三个月。目前,校方就此事道歉,并承诺回收服装、承担相关费用,与店家达成和解。 运动会班服、舞台演出服穿后即退,甚至吊牌未摘、污渍未清便寄回。这类退货看似“活用”规则,实质是诚信缺失与规则认知偏差的体现。涉事者或许初衷是“节省成本”,却忽视了“退货自由”应以不损害他人权益为前提。当“穿后即退”成习惯,模糊的不仅是商品退换的边界,更是诚信履约与投机取巧的分界线。 “七天无理由”退货机制,本是电商平台为保护消费者权益设定的机制,需满足网购商品的目的为生活消费、商品应当完好等条件,旨在给予消费者一定的“后悔期”,却屡屡被人当作“薅羊毛”的工具。更有甚者,部分平台为追求用户体验,对商家采取“一刀切”封店措施,更加重了商家的成本。 若任由“表演式退货”泛滥,规则成为可随意拉伸的“橡皮筋”,诚信便成了任人揉捏的“软柿子”,最终受害的将是更多商家和消费者。商家为弥补损失,只能提高商品价格等,最终买单的还是普通消费者。恶性循环一旦形成,“七天无理由”机制将从保障消费者权益,蜕变为侵蚀社会诚信的隐患。 遏制此类现象,电商平台应建立精细化审核机制,如为商家开通24小时紧急申诉通道,引入第三方评审团避免误判;同时将高频退货行为纳入信用体系,对多次违规者实施相应惩戒。 法律层面,需尽快明确“恶意退货”的认定标准,让惩处此类行为有法可依。好消息是,今年5月1日起,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售后服务 无理由退货服务规范》正式实施,旨在整治近年来因退货规则漏洞引发的乱象,尤其是电商平台频发的“羊毛党”恶意退款问题。退货门槛提高,审核流程趋严。 消费者也要引以为戒,树立诚信思想,明确规则不是用来钻的漏洞,而是必须敬畏的红线。 “无理由”不是“无底线”,消费自由更不等于为所欲为。一次次“退货闹剧”警示我们:诚信不可缺失,规则不能失守。唯有守住底线,才能让“七天无理由”真正成为公平交易的守护者。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