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下午,合肥一六八玫瑰园学校南校区门口,身着红色志愿者马甲的“共享妈妈”丁艳和安徽大学社会学系志愿者刘诗琪手持“巢桥共享妈妈智习室”标牌,将十余名一年级学生护送至临湖社区巢桥居民区的晚托课堂。孩子们在这里完成作业、参与手工和棋类活动,直至家长下班接回。这一场景,正是合肥市“共享妈妈”志愿服务项目的生动缩影。 “放学早、下班晚、接娃难”,这个问题长期困扰城市双职工家庭。为此,合肥市多个社区推出“共享妈妈”便民服务,组建由全职主妇、企事业单位志愿者、党员等组成的托管队伍,以“就近、便利、乐学”为原则,提供课后托管及兴趣活动支持。项目发起人、合肥实创公益发展中心总干事周晨旭介绍,“共享妈妈”需具备专科以上学历及专业技能,优先选用教师资格证持有者,并需通过爱心、耐心与责任心的筛选,后续还需接受安全知识、儿童心理、应急处置等系统培训。 除日常接送与课业辅导外,“共享妈妈”还带领孩子探索大自然。4月28日,在合肥市方兴社区康园居民区,“共享妈妈”裔嗣佳带领孩子们在睦邻花园观察植物,开展自然教育;5月8日,在滨湖世纪社区昌贵居委会南书房,“共享妈妈”金霞带领孩子进行微景观科普课堂探索。巢桥社区居民鲍余智点赞道:“孩子在这里不仅安全,还能结交朋友。来这快一年了,明显感觉她变活泼了,我们家长特别放心。” “孩子们上课,妈妈们也通过培训赋能。”5月7日下午2:30,在包河花园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共享妈妈”们就安全知识、儿童心理和应急处置技能接受了第3次培训。在合肥市各级妇联的大力支持下,不少社区还开展了聚焦心理关怀赋能等读书交流会,提升“共享妈妈”们的内核动力。“让她们在自己的亲子关系教育上获益,也能更好地提升日常服务水平。”周晨旭表示。 自2023年启动以来,“共享妈妈”项目已覆盖合肥市逍遥津街道红旗社区、临湖中心巢桥社区、方兴社区、骆岗街道包河花园社区、蜀麓苑社区、滨湖世纪社区等几大片区,组建多支志愿队,累计服务数百户家庭。它通过“低偿+志愿”模式吸引居民参与,促进社区关系融合,增强居民归属感。该项目在2024年11月合肥市委社会工作部主办的合肥市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荣获银奖,并成为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杜培培副教授团队的研究案例。杜培培指出,“共享妈妈”是一种基于社区互助的儿童托管服务模式,它通过“社居委+社区自组织+专业社会工作者+社会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五社联动”机制,推动儿童友好与生育友好型社区建设,为基层治理提供了创新范式。 如今,“共享妈妈”这种创新模式正在合肥多地复制推广,不仅缓解了家庭育儿压力,更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的社区互助路径。“未来,我们希望更多居民加入,共同守护孩子成长。”周晨旭表示。这一模式或将为全国城市社区治理提供重要参考,书写“幼有所育”的温暖答卷。 5月6日下午,合肥一六八玫瑰园学校南校区门口,身着红色志愿者马甲的“共享妈妈”丁艳和安徽大学社会学系志愿者刘诗琪手持“巢桥共享妈妈智习室”标牌,将十余名一年级学生护送至临湖社区巢桥居民区的晚托课堂。 5月7日,“共享妈妈”鲍蕾在包河花园社区的晚托课堂上给孩子辅导作业。 5月7日,“共享妈妈”陈思夏接回孩子后,在包河花园社区的晚托课堂上给孩子们准备餐点。 5月7日,在包河花园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共享妈妈”们就安全知识、儿童心理和应急处置技能接受了第3次培训。 5月8日,在滨湖世纪社区昌贵居委会南书房,“共享妈妈”带领孩子进行微景观科普课堂探索。 5月8日,在临湖社区巢桥居民区的晚托课堂上,一年级学生马睿泽画了一幅《我爱妈妈》的作品,表达对自己妈妈和“共享妈妈”的感谢。 5月8日下午,在合肥市师范附属第三小学校门口,“共享妈妈”金霞(左二)和龙淑芳冒雨来接孩子回滨湖世纪社区昌贵居委会南书房晚托课堂。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