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墙镇隶属于太和县,东南边是三堂和三塔镇,西边茨河对岸是郭庙乡,北边不远是阮桥镇。自驾从阜城去往原墙,可以从国道G105转G329,路况好但是车辆多,也可以从国道G238到苏集转省道S252。骑行当然是沿着茨河慢慢欣赏风景了。 原墙节制闸新闸老闸并存 对于原墙这个千年古镇早有所耳闻,在太和县博物馆也见过大量出土于原墙镇境内的汉代文物,以及唐宋元明清各代的实用器皿。 原墙镇内不可移动的文物也有很多处,像东大街和刘协庄的古井,西街和华祖庙的石雕,细阳故城、苗孤堆和万寿山遗址。 从郭庙沿国道G329,几公里就到原墙节制闸了,作为茨河沿线重要的三大节制闸之一,原墙闸也历经好几次重修重建,现在的状态是新闸老闸并存,老闸16孔,新闸10孔。原墙闸的上下游几公里内立项了茨河湿地生态公园,也修建了一些辅助设施和展板以供参观。 原墙镇镇区主要的商业街绵延很长,各种业态丰富,餐饮饭馆林立,让人目不暇接。时间正值中午,路上车来车往,商业街阴凉处的行人摩肩接踵,餐馆里也是座无虚席,整个镇子生机勃勃。 太和五中是一个含有初中和寄宿制高中的中学,创建于1956年,原名原墙中学,后被命名为太和县第三中学,2003年更名为太和县第五中学。学校现有在校学生1500多人,教职工100多人,是太和县唯一一家“省级绿化模范单位”。 原墙法庭在镇子西北方边缘地带,不远处向西是原墙粮站。 镇子里的主要干道比较宽,中午太阳有些刺眼,路上都是机动车,少见行人。 我沿着西街的小街道一路探寻,在一处幼儿园旁边找到了华祖庙,现在重开了大门,改名华佗庙。 小庙不大,一个小院,有前殿侧殿正殿,旧大门朝西,门匾是太和著名书法家苗太林手写的“华祖庙”,南门是木制房顶的挑檐,门匾不知道是谁手写的“华佗庙”。院子里一棵大松树上挂满了祈愿红条幅。 偏殿门前有两块石碑,其中一块是民国时期初建庙时的纪念碑,另一块是功德碑。 肚子饿了,这就不得不说原墙镇的一大特色了。20世纪80年代,穷则思变的原墙人看上了打烧饼这个虽然辛苦但需求巨大的小生意,在镇政府的推广支持下,广赴祖国各地打烧饼,尤其以武汉地区最多,逐渐形成了老带新一起打烧饼的局面,原墙烧饼越来越出名了。 原墙镇打烧饼的很多,我随机选了两家,都是街边生意比较不错的,烧饼做得很讲究,传统工艺一样不少,泥胎炉子,抹酥馅卷面擀坯刷糖浆撒芝麻,一气呵成。烧饼还是那个味,两家略有差别,吃起来很香,一块钱一个的价格也很香。 两个烧饼其实已经吃撑了,但总觉得少点什么,又另寻一处生意兴隆的板面店,来上一小碗香辣解馋的板面,几口辣汤,终于舒坦了。 在原墙上空航拍时,就注意到农田中有大面积的农膜大棚,随即骑行过去查看,原来这些都是西瓜大棚,大棚里已经有大量个头小小的西瓜。太和县是阜阳周边乃至安徽省内重要的西瓜产地,主要品种就是这种小西瓜,据说是麒麟西瓜。从空中看去,郭庙乡到原墙镇到处都是西瓜大棚。 行至国道边,路边一处西瓜交易市场印证了麒麟西瓜的名号,原墙镇周边国道省道路边,散布着不少这种西瓜交易市场。 返程途中,碰到路边一对石狮子和功德碑,这应该是村民捐资修路的纪念碑。 原墙籍的两位革命烈士都牺牲在风华正茂的年纪,有巾帼不让须眉的张淑真(1907-1932),太和原墙庞庄人。在阜阳第五女子中学读书期间,被推选为学生会委员,积极参加进步活动。1927年毕业回乡,从事教育工作。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太和“四一九”起义失败被捕,4月23日,被杀害于太和县城西关。 赵书香(1910-1935),太和原墙赵祝庄人。1930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31年,参加太和教师的索薪斗争。1932年参加太和“四一九”起义,失败后遭通缉,转移到寿县正阳关。1932年8月考入蚌埠省立第二乡村师范,继续从事党的活动。1935年1月在蚌埠被捕,5月被押解到安庆,6月在狱中牺牲。 原墙之行的感觉是,当地人对自己悠久的历史文化所知不多,还不如一炉烧饼的话题点来得多,颇感意外。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