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苏轼首次自请外放颍州未果始末

2025-5-23 09:14| 编辑: 刘黎 | 查看: 138| 评论: 0|原作者: 张华东|来自: 颍州晚报

  苏轼在颍州为官,是元祐六年(1091)。由于如实上报杭州灾情而遭人诬陷,“自杭州召回京师”,为避嫌故上表求乞外放,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于八月二十二日知颍州。

  然而,他首次自请外放至颍州为官是熙宁四年(1071),但遭到王安石的排挤,未果,改杭州通判。

  王安石作为当朝宰相,是一个改革派,推广新政。熙宁二年(1069)五月,王安石准备改革科举,兴办学校,以学校代替科举考试,宋神宗对此犹豫不决。时任殿中丞直史馆判官的苏轼便上奏,写了一道《议学校贡举状》。苏轼的这道奏章,详细分析了废科举以学校代替而产生的弊端,建议依然沿袭旧学的学校制度,不必要为追求培养人才而进行大规模的变革。因为庆历年间立学的尝试效果并不理想,如果大规模变革,可能会带来混乱和造成百姓的痛苦。对于贡举,已实行百年,国家的治乱兴衰并非由其决定。苏轼主张,在学校制度和贡举方面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不宜轻易搞大的变革。

  宋神宗看到奏折后,很赞成苏轼的观点,故而召见了苏轼,与其沟通,征求他的意见,让其提出建议。

  宋神宗的温和及诚恳感动了苏轼,苏轼说宋神宗天生就有明理的天性,但希望能学会宁静,静待变化,遇事冷静,顺应天意即可。

  宋神宗急于做出一番事业,虽然有众多朝臣反对变法,但他依然信任王安石,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宋神宗看到苏轼的奏折,再加与苏轼的谈话,宋神宗很是认可,鼓励苏轼为治理国家多提出一些建设性措施。

  然而,当王安石知道这些后非常生气,说苏轼目光短浅,没有看到新政的意义。虽然宋神宗采纳了王安石的改革方案,但在实施过程中,苏轼提出的一些建议宋神宗还是吸收了。苏轼给宋神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便想重用这位誉满京城的大才子,想让其修《起居注》。王安石知道后,说苏轼只会说些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好听话,没有真才实学,也没有资历,阻止宋神宗重用苏轼的主意。熙宁二年冬,苏轼被封为开封府推官。

  开封府推官只是一个小官,负责审理一些案件。苏轼看到宋神宗无条件支持王安石新法,写了数千字的《上神宗皇帝书》,这篇宏文,反对并直言新法的弊端,滔滔雄辩,思路清晰,逻辑缜密。

  新法推行虽然出现了很多问题,但也取得了一些非常明显的成果。宋神宗看到苏轼的奏折,思想可能犹豫,但始终没有被打动,将其束之高阁,一直没有给苏轼一个回应。

  此时,由于新法的推行,一些老臣不能阻止宋神宗,心寒离去。也有人劝告苏轼,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看法,又继续上书万字的《再上皇帝书》。此次万言书既冷静分析,又有对推行新政的严厉抨击。然而,此次上书又杳无音信。停段时间,他又上了第三次奏折,依然没有得到宋神宗的回复。

  由于连续三次上书反对新政,王安石对苏轼越来越讨厌。在王安石的眼里,苏轼只是开封府一个推官,也不能掀起风浪,故而一直也没有理会,到熙宁四年,苏轼主持乡试,出了一道《论独断》的试题,王安石认为此题目的是指向自己,因此被激怒,想方设法要把苏轼贬出京城。

  苏轼在开封做推官,工作细致,井井有条,王安石也找不出过错,便指使自己的心腹谢景温上书弹劾苏轼,理由是他在护送父亲苏洵棺木回乡时,用公款添置家具,还用官船运私盐,并派大批官员沿苏轼经过的路途严加调查走访,张贴查询公文,搞得沸沸扬扬。然而,苏轼坦坦荡荡,并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此件事对苏轼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创伤,想到恩师、好友、弟弟都一一离开了京城,自己也没有必要再留京师,于是上书请求外调。

  宋神宗舍不得将其外放。然而,他也深知,苏轼一直反对新政的推广,准备下旨让苏轼去颍州当太守。王安石提出反对意见,说苏轼资历不够,最多只能做通判。因为王安石的干预,苏轼颍州太守的官职,改为杭州通判。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上一篇:原墙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