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轻点,入学报名“秒批”办结;屏幕一划,跨境通关“零接触”完成;手机操作,健康证明“掌上”搞定……数据穿透部门壁垒,跨越流程梗阻,推动民生服务从“线下奔波”转为“线上直达”。 这些奔流的数据带来便捷,但也不免有人担忧,个人信息会不会有泄露风险?会不会给老年人带来“数字鸿沟”?当政务数据共享全面重塑服务形态,如何既有服务速度,又有民生温度,成为数字政府建设面临的必答题。笔者认为,有三个方面可以发力。 以制度为基,筑牢安全防线。当教育数据、企业商业信息、个人健康档案涌入共享池,打破信息孤岛的同时,也要严防数据“裸奔”。数据的流动和共享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接口联通,更需在制度层面厘清权责、规范使用。如敏感数据要做到脱敏脱密、数据供给要做到精准到位,数据共享池中要明确责任人、设置“安全阀”。只有将安全嵌入数据产生、流转、应用的每一个环节,让数据流通有边界、监管有力度,才能让数据红利接得住、用得安。 以共享为要,打通流通梗阻。数据便民,就要推动更多部门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让教育、医疗、就业等数据资源“供得出、流得动”。在数字政府建设过程中,要建立数据共享清单,明确“该共享的必须共享,可开放的有序开放”,让部门“攥指成拳”成为工作常态,让数据在规范中流动、在协同中增效。 以人文为魂,体现民生温度。数据背后是民情民意的汇集:小学的智能核验系统里,藏着一个个家庭的期盼;健康证线上办理的便捷中,有餐饮从业者谋生的迫切。因此,数据不能只重代码逻辑,从而忽视群众需求,否则再快的“秒批”也会显得冰冷——对不会用手机的老人、没有智能设备的家庭,“免申即享”可能变成“无处可享”。在推广“掌上办”的同时,保留线下窗口“帮办代办”;在实现“智能审”的基础上,对特殊情况开通“绿色通道”……让技术适配群众需求,而非让群众迁就技术,数据才能真正走进民心。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