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阜阳新闻网 首页 要闻 查看内容

“家里人都好,国家也记得你”

2025-9-17 08:56| 编辑: 朱大虎 | 查看: 636| 评论: 0|原作者: 全媒体记者 梅飞 任刚 通讯员 杜建龙 于玲|来自: 阜阳日报

韦恒昌(右二)和家人坐在沙发上,轻轻抚摸《烈士证明书》。全媒体记者 梅飞 摄


  9月15日上午,临泉县韦寨镇韦周行政村一个农家小院里,年逾八旬的韦恒昌坐在沙发上,枯瘦的手紧紧攥着一份《烈士证明书》。

  电视里回放的画面是,9月13日,第十二批30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安葬。

  松柏间,礼兵抬着覆盖国旗的棺椁缓缓前行,军号声透过扬声器传来时,老人浑浊的双眼滚出泪珠。

  “看,你大伯韦恒兰也安葬在这里。”听着韦恒昌发颤的声音,坐在一旁的儿子韦久峰赶紧递上纸巾。

  这两天,韦恒昌总是坐在电视机前,一次次回看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亲人韦恒兰就长眠在这片陵园里。

  9月10日,退役军人事务部召开新闻发布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已经顺利完成前11批981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鉴定比对,并成功为28位在韩志愿军烈士确认身份、找到亲人。28位烈士名单中,就有一位阜阳籍烈士——韦恒兰。

  韦恒兰烈士生于1926年,在兄弟五人中排行老大,韦恒昌排行老四,比他小16岁。1950年4月,风华正茂的韦恒兰怀着一腔热血参军入伍,那时他还未婚。

  “大哥长得高、壮实,他不怕吃苦,啥活都干。”韦恒兰的形象,在韦恒昌脑海里,只剩下模糊的记忆。

  韦恒兰参军期间,家人曾尝试给他寄过书信,但一直没有收到回信。后来,家中意外收到一封外地邮寄来的信件以及两枚部队肩章。信上只有简单几个字:韦恒兰牺牲了。

  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让一家人陷入悲痛之中。怎么牺牲的,人安葬在哪儿……破解这些疑问,成为一家人心中的执念。

  时光荏苒,韦恒兰的兄弟中,渐渐地只剩下韦恒昌健在。“父亲总是期盼有一天能得到大伯的消息,哪怕只是一丝一毫。”韦久峰说。

  转机出现在2022年7月下旬。接到上级关于在韩志愿军烈士亲属信息采集的通知后,临泉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进行了大量实地走访,仔细收集烈士亲属信息,并完成韦恒昌DNA采集。

  2023年6月,上级反馈DNA比对成功,最终确认2020年回国安葬的韦恒兰烈士,是韦寨镇韦周行政村韦大营庄人,寻亲工作圆满完成。

  据了解,韦恒兰烈士生前服役于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3军73师218团1营2连,是一名共青团员,曾立四等功两次。1953年7月7日,他在朝鲜战场壮烈牺牲。

  72年前的这一天,他经历了怎样惨烈的战斗?记者查阅《解放军报》等资料,渐渐揭开一段尘封的血色过往。

  1953年春夏之交,朝鲜战场虽已进入停战谈判阶段,但美国仍试图通过扩充南朝鲜军备拖延战争,谋求更多利益。为推动停战谈判顺利达成,志愿军果断发起“夏季反击战役”。7月6日,韦恒兰所在的218团奉命攻占铁原郡西北侧的281.2高地。拿下高地后,我军随即陷入激烈的防御战。敌人疯狂反扑,218团官兵坚守阵地,连续4天击退敌人47次进攻,用鲜血与生命守住了阵地。

  据《解放军报》、央视军事频道报道,这场战役中,218团在281.2高地西北和北无名高地与敌人展开反复争夺,共歼灭敌人2000余人,因战绩卓著获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3军通令嘉奖,成为23军在朝鲜战场作战表现最突出的两个团之一。而韦恒兰牺牲的7月7日,正是战役发起的第二天——彼时,阵地争夺正酣,炮火连天,硝烟弥漫。

  尽管年代久远,韦恒兰牺牲的具体细节已无从考证,但《烈士证明书》的短短一句话——“1953年7月7日,在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场牺牲”,足以让人想象出他冲锋陷阵的英勇模样,感受到那场战斗的惊心动魄。

  去时少年身,归来英雄魂。临泉县及时落实烈属待遇,协助韦恒昌申请办理了《烈士证明书》,同步完成烈属建档立卡信息采集,确保各项优待政策精准到位。

  志愿军烈士从“无名”到“有名”,从“回国”到“回家”,背后是无数工作人员的努力,也是国家对烈士的敬重与铭记。

  “大伯为了保家卫国,奉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他的精神将激励更多人铭记历史、崇尚英雄。”韦久峰坚定地说。

  电视回看结束后,韦恒昌慢慢站起身,走到院子里,望着东北方向。秋风拂过他的白发,也拂过墙面明亮的“光荣之家”牌匾。

  “哥,安息吧,家里人都好,国家也记得你。”老人的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资讯,尽在掌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