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芜湖市鸠江区,俯瞰正在建设中的芜湖梦溪科创走廊。通讯员 陶海金 摄 安徽,是中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四十多年前,凤阳小岗村18位农民的“红手印”,犹如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之一。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安徽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解放思想、打开脑洞,大胆试、大胆闯,落实好党中央改革规定动作,谋划好安徽改革特色动作,运用好基层改革创新动作,敢于做一些领跑的事情,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打造更多具有安徽特色的改革品牌。 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全国首个省域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试点扎实推进;全国首创的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已惠及企业超1.4万家;安徽自贸试验区自挂牌以来,累计形成236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47项为全国首创,13项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敢于第一个“吃螃蟹”,安徽把首创性、差异化镌刻在奋进的足迹里,成就了自身,也在全国打造了“样板”。 新时代新征程,安徽面临多重国家发展战略叠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重大机遇。抢抓机遇,安徽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 2024年,安徽整车出口量跃居全国首位;今年上半年,汽车产量和新能源汽车产量双双位居全国第一。取得这样的成绩,一个重要原因是改革创新:实体化运行的“汽车办”加强了统筹协调,既避免了无序竞争,又强化了政策协同、资源对接;出台全国首部省级层面新能源汽车产业专项法规,成立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构建开放型汽车生态实验室体系……一系列创新举措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高效统筹。 昔日,小岗村“大包干”的惊雷激荡神州;如今,江淮大地首创性、差异化改革的浪潮澎湃激越。 于改革浪潮中奔腾不息,安徽始终专注于自我革新,不断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寻求新突破、取得新进展。今天的安徽,正以“在改革创新上争当先锋”的坚定信念,阔步前行,步履铿锵。(何 珂) 全程不开箱,“新三样”出口更顺畅 位于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的派河港是江淮运河上首座集装箱码头。八月的炎炎烈日下,一艘艘满载江淮轻卡的货船从港口出发,驶入长江,再抵上海,运往世界各地。 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等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是我省外贸出口的亮眼名片。“派河港目前的货物以汽车和白色家电为主,‘新三样’产品占港口货物约二成。”省派河港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熊卫平说,港口已与大众、江淮、比亚迪、国轩高科、阳光新能源等企业达成常态化合作。 今年上半年,全省出口“新三样”产品371.3亿元,同比增长67.8%,占全省出口总值的12%。安徽外贸保持着蓬勃的发展态势,离不开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支撑。 根据国家标准,锂电池、储能柜等产品属于第九类危险品,这类危险品在港口码头装卸作业需取得相应的危险货物装卸经营许可。我省地处内陆,货物需在出海口中转出海,以往的中转过程中,危险品申报、开箱等监管程序复杂。为适应新能源产业物流需求,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加快改革探索,创新开展第九类危险货物水路运输“水水中转”“一单制”“一箱制”等运输模式,以首创性、集成式改革,助力我省外贸高质量发展。 过去,合肥的新能源及储能相关产品运输,要先通过公路运至南京、太仓、上海等地进行转运。为进一步放大江淮运河黄金水道的优势,解决“新三样”产品借港出运、多次中转等“梗阻”问题,合肥派河国际综合物流园港区一期码头取得了第九类危险货物港口装卸作业资质。熊卫平说:“‘水水中转’模式下,现在,货物可以直接从合肥派河港通过水运抵达出海口。这意味着,合肥的‘新三样’产品在‘家门口’新添了出海通道。” 为解决第九类危险货物水路运输中重复申报、重复开箱等问题,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支持合肥交通运输局与上海海事局协同推进两地海事监管,优化出口货物在长三角区域中转运输模式,创新“一单制”申报流程,打通“水水中转”运输堵点。 “一单制”将以往两地重复申报合并为一次申报,只需要企业提交一次材料,减轻了企业申报负担。过去,危险货物水路运输需在出发地和目的地分别进行两次独立申报。现在,企业在货物出发地完成申报后,无须在目的地再次申报,两地海事互认货物安全适运声明书与船舶申报单。 此外,通过建立长三角海事执法监管协作机制,“新三样”危险货物装箱环节现场检查、船舶适载许可和货物适运报告办理结果长三角地区监管互认,大幅提升了货物出口时效。 安徽自贸试验区坚持以高水平开放为引领,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开展首创性、集成式探索,打造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合肥片区探索“水水中转”“一单制”“一箱制”等运输模式,让合肥“新三样”危险货物申报船舶适载、货物适运申报手续由“串联”变成了“并联”,实现“全过程不开箱”,企业货物出口单箱综合物流成本降低约3000元至5000元,再次拆装箱时间减少约1天至2天,与原先的公路运输相比,物流成本下降约15%。 合肥片区有关负责人介绍,新模式不仅为企业提高了运输效率,节省了大量开支,也让合肥的“新三样”产品能够更高效地对接国际航运网络,提升合肥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产业资源聚集。下一步,合肥片区将继续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高水平开放为引领,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畅通国际物流通道,为安徽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强力支撑。(记者 彭园园) “共同成长”,科创企业融资不再愁 “银行与我们初创型科技企业共同成长,全周期提供金融支持,让企业发展更有底气。”8月14日,安徽虫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说。 位于六安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虫虫生物科技,是一家专注于生物农药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型企业,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计划建成集生物农药产品研发、加工生产、仓储管理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病毒生物农药现代化科技型企业。“目前,公司还处于研发和市场开拓的早期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稳定的盈利模式,导致融资并不轻松。”该公司有关负责人坦言,在传统授信模式下,企业要先向银行提交相关材料,贷款周期较长,而且由于缺乏抵押物,审批额度也不高,“好在银行与我们签订了长期合作计划,让企业融资不再愁”。 该负责人口中的“计划”,是安徽在全国首创的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前不久,虫虫生物科技与中国银行六安分行签订“共同成长计划”。 “共同成长计划”鼓励银企双方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通过签署“贷款协议+中长期战略合作协议”,深入开展中长期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战略合作,为初创期、成长期科创企业提供成本更低、期限更长、额度更高的融资支持和一揽子金融服务,为银行提供优先认股权、结算服务、债券承销等远期权益选择。 “我们了解到虫虫生物科技的融资需求之后,第一时间进行了深入走访考察,为企业提供多种类融资方案,并与其签订‘共同成长计划’协议。同时,考虑到企业长期发展战略,为其提供500万元三年期流动资金贷款。”中国银行六安分行有关负责人介绍。 两年前推出的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也迎来了升级。 “今年以来,我们在前期工作基础上,深入实施‘共同成长计划+’专项行动,形成‘金融支持科技、科技助推产业、产业反哺金融、金融惠及人才’的深度融合、良性循环生态链。”中国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金融研究处处长李俊表示,“鼓励银行与股权投资机构、科创企业三方达成认股选择权合作意向,标准化推进股权投资优先权可交易可变现,联合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探索认股权登记交易试点,推动认股权贷款收益跨市场互换业务。” 如今,这项敢为人先的“共同成长计划”已在全省落地开花。 中国银行安徽省分行有关负责人介绍,在中国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的指导下,制定了《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提质扩面专项行动方案》,从专业能力提升、业态融合共生和零售业务拓展三个方面提出15条措施,加快构建“科技—产业—金融—人才”良性循环的一流生态,着力形成“股贷债保担”联动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以科技金融创新推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加入。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全省107家金融机构加入“共同成长计划”,签约企业超1.4万户,贷款余额超2000亿元。 在虫虫生物科技有关负责人看来,通过与银行签署“共同成长计划”,减轻了每年筹款、还款压力,增强财务抗风险能力。“有了这笔‘及时雨’,我们将加大核心技术研发投入,提高产品市场覆盖面,力争成为国内生物农药行业的龙头企业。”该有关负责人说。(记者 何珂) “梦里水乡”,江南水镇打造夜游IP 8月16日夜幕降临时分,位于铜陵市义安区西联镇犁桥村的犁桥水镇景区人气不降反增。从景区入口处进入,沿着“方塘”和水系布置的夜景灯带点亮了夏夜,再加上人造月亮的点缀、大红灯笼的渲染后,在拍照游客的手机里更显缤纷多彩。 19时25分,在景区内的“绣楼”旁,观看“王员外招亲”节目后,来自浙江省嘉兴市的游客王晓琴带着孩子赶忙“转场”前往“方塘”边,为即将上演的“打铁花”“火壶飞天秀”两场演出寻找一个合适的观赏位置。 “这里有水乡特色,还有节目演出,更适合带着孩子游玩。”王晓琴告诉记者,自驾来到犁桥水镇后,她从下午开始便踩着节目“打卡”,“猴戏、独竹漂等节目都难得一见,晚上‘打铁花’之后还有花船歌舞、烟花秀、川剧变脸等节目,后面还有得看呢!” 在犁桥,不仅晚上可以夜赏灯光秀、观看精彩的节目演出,白天还可“打卡”极具特色的犁桥艺术村。 近年来,犁桥村突出“梦里水乡、古韵犁桥”定位,在建设中,最大限度保留水乡特色。在前期设施提升的基础上,铜陵市、义安区持续导入活动引流,举办了五届“田园艺术季”,邀请近百位艺术家和建筑师驻村创作,打造了30余幅墙绘作品、20余个雕塑作品,并成功改造了荷塘图书馆等7个公共艺术空间。 艺术生根发芽,文旅产业也开始拔节生长。伴着“犁桥”品牌愈发响亮,犁桥水镇景区应运而生,并于2023年5月1日开门迎客。该景区是立足犁桥村的“水乡”和“艺术村”特色,融合徽派文化、现代灯光秀精心打造的景区。水镇总建筑面积4.37万平方米,由移建的110余栋古建筑以及临水错落分布的亭台楼榭等组成,分为休闲体验、古镇观光、文化创意、研学教育、影视基地五大板块,引入了铜匠工艺、蜡染艺术、当铺、汉服等商户,展示了徽派文化、民俗文化、田园文化及独特的犁桥水文化。 “今年上半年景区接待的游客量达到了近百万人次,其中外地游客占比约70%,实现旅游收入5000多万元。”犁桥水镇景区招商部部长刘东成告诉记者,如今,犁桥水镇以灯光秀、主题演艺、特色酒吧一条街及夜间美食与购物为核心的夜游产品已经成功“出圈”,打造了独树一帜的夜游IP。 在犁桥水镇景区的门口,记者看到,这里有摆摊售卖特色农产品的农户,有农家大排档,也有不少居民开起了小卖部。刘东成告诉记者,景区直接带动附近村民就业500多人,辐射带动超过1000人,“‘十年磨一剑’的犁桥品牌,如今不仅火了起来,也激活了乡村,正在文旅融合发展的道路上发热、发光。” 作为我省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之一,犁桥村是我省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中的生动缩影。近年来,我省加快推进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中心村建设,通过“由点及线、连线扩面”,做到点上有风韵、线上有风光、面上有风景,打造处处有景、步步如画的现代乡村山居图,目前全省在建精品示范村616个,省级中心村9886个,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遍布江淮大地,正在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人民的休闲旅游“大花园”。(记者 刘洋) |
欢迎关注阜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 fynewsnet